訂閱電子報∣ 友善列印字體大小 文章分享-Facebook 文章分享-Plurk 文章分享-Twitter
AIIA 專欄 - 推動台灣IPC產業 AI解決方案與應用發展
獲取專題報導零時差!立即訂閱電電公會電子報。

文、圖/陳柏嘉 電電公會數位服務室

為促進台灣創新應用發展,AIIA聯盟公協會成員-智慧產業電腦物聯網協會(ICAA)於2024年12月20日舉辦「AI創新轉型,GENAI商機與落地」主題式交流活動,由李英珍理事長於開場致詞時分享AI產業電腦驅動智慧輔助應用加速企業轉型的趨勢,並邀請全國工業總會(工總)呂正華秘書長分享對AI新世界與產業創新趨勢的觀點,及對政府AI產業政策的分析與建議。最後透過西北臺慶科技游承翰總監、鈺邦科技林傑研發中心經理及立昌先進科技黃興材副總經理分享公司導入AI技術與工具輔助產品最佳化流程、人才升級及智慧製造的經驗。

AI IPC賦能智慧輔助應用將成為企業創新轉型的驅動力
智慧產業電腦物聯網協會(ICAA)理事長李英珍開場致詞時表示AI技術正從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轉向智慧輔助(Intelligent Assistance, IA),在醫療、交通、金融及零售等多元領域發揮關鍵作用,為產業電腦(IPC)帶來廣泛商機。並強調產業電腦應用範圍遠超工業自動化,結合AI加速器與高性能運算設備,可有效應對供應鏈製造、製程最佳化及設備監控等複雜場景,顯著提升運作效率。在此趨勢下,邊緣AI將實現規模化應用,推動5G與物聯網深度融合,產業電腦將成為核心基礎設施,全面驅動智慧化發展。

針對中小企業,AI產業電腦(AI IPC)搭配SLM(小型語言模型)的GenAI解決方案,其低成本、高效率的優勢,將具發展潛力。SLM 不需大型硬體投資,能靈活調整 AI 模型以滿足具體需求,提供即時功能與高效客戶互動。AI 與嵌入式系統的結合不僅推動創新發展,也為中小企業帶來競爭優勢。AI 技術的普及,無論在大規模產業應用還是中小企業轉型中,都將成為驅動產業價值提升的重要引擎。

務實建立產業AI 化基礎,促進AI 新世界與產業創新中華民國全國工業總會(工總)秘書長呂正華表示生成式AI技術與應用的發展,一方面將擴散加值及升級各垂直產業領域創新應用(如行銷、零售、金融、醫療、製造等),另一方面將驅動全球AI技術與應用快速迭代。並分享對政府AI產業發展政策的觀察與工總對產業 AI 化的建議。

AI零售創新應用案例
AI創新應用案例部分,呂正華分享如台北知名烘培老店「一之軒」面臨長時間排隊結帳的問題,導入國內首套AI結帳系統後,顧客只需將麵包托盤放在機台上,系統自動辨識品項並帶入金額,僅需4秒完成結帳,比傳統方式節省約18秒。此舉不僅提升結帳效率,也改善了顧客體驗,提升了店鋪營運。楓康超市則利用AI技術自動辨識水果甜度,解決水果挑選過程中「看與吃的落差」,並減少水果浪費。透過建立AI甜度模型,顧客拍照後可即時獲得水果甜度預測,準確率達81.94%。

此系統已整合至楓康行動APP,並促使購買率從28.6%提升至36.28%。

政府AI產業政策:
應實務面強化輔導,法制面保留監管彈性工總在 2024年9月20日發布的白皮書中,以「迎向曙光-重塑台灣的關鍵時刻」為題,提出了七項重塑台灣產業的關鍵策略,其中一項便是「務實打好產業 AI化的基礎」。建議政府從實務面和制度面打好產業AI化的基礎。實務面應強化輔導,協助產業落實數位轉型、導入AI應用;法制面則審慎制訂《人工智慧基本法》,為AI 技術日後發展及應用保留監管彈性。

台灣AI創新應用落地可從智慧製造出發
隨著智慧製造的發展,台灣產業正逐步向工業4.0邁進,透過數位雙生新科技的導入,實現元宇宙智慧化工廠的基礎建設。未來,業者應加強AI、IoT與機器人技術的應用,提升自動化水平,並降低勞力搬運成本。

機器手臂的物件辨識與操作能力將與人類協作,實現更精確且高效的生產流程。同時,物聯網與感測器技術將大幅提升作業效率並減少錯誤,AI智慧系統結合大數據分析將成為最佳化生產與研發的核心,帶動製造業持續創新與升級。未來企業可透過擴展自動化、智能化設備應用,深化數位轉型,提升競爭力,進一步鞏固台灣在全球智慧製造領域的領先地位。

AI 智慧創新應用,不同型式輔助產品設計與工作流程導入AI輔助產品最佳化流程,衍伸專利迴避與破解效益西北臺慶科技(臺慶科)總監游承翰分享公司引入人工智慧(AI)技術,將其綠能與車載等級電感產品的開發過程進行全面升級,成功實現了從設計到生產的智慧化轉型經驗。為了應對傳統製程中的多種挑戰,臺慶科利用AI輔助技術來解決產品開發中的諸多問題,包括材料選擇、開模困難、業務抱怨等。特別是對於一體成型功率電感的設計,這些電感的組成包括銅線與鐵粉,兩者分別負責電流傳遞與穩定。然而,如何在複雜的製程中保持精確與一致性,一直是產品開發的難點。通過AI的輔助,這些挑戰得以迎刃而解。

以AI為核心的自動化工作流程,實現了從機構參數、材料製程到電性模擬等各項數據的智慧整合。運用Python跨軟體整合技術,公司將各項參數化模型導入電性模擬,並進行精準的DOE模擬,找出最優解。這一過程不僅能提高產品品質,還能大幅提升開發速度和效率。例如,響應曲面法的應用,使得預測誤差控制在2%以內,顯著提升了預測準確性。

總結來看,臺慶科的AI技術不僅使其產品開發過程變得更加高效和精確,還幫助公司在專利迴避和破解方面取得了突破。這一技術的成功應用,不僅推動了企業自身的創新發展,也為台灣製造業在全球市場上的競爭力加分。隨著AI、大數據與物聯網技術的深度融合,未來的製造業將越來越依賴這些智慧化解決方案,提升產品的品質與市場反應速度,開創出更多的商業價值。

AI輔助人才升級:
打造鋼鐵人軍團

鈺邦科技研發中心經理林傑分享AI輔助人才升級的潛力,提到隨著數位化進程加速和全球市場的高度競爭,企業面臨著人才短缺與技能升級的雙重挑戰。人工智慧(AI)正成為解決這些問題的關鍵,能有效提升企業內部人才能力,協助員工快速適應複雜的工作環境,打造出高效的「鋼鐵人軍團」。

AI技術在現代職場的應用範圍廣泛,特別是在提升專業技能與效率方面展現出顯著成效。例如,基層員工可透過AI提升外語能力,直接對接國際客戶,加速海外拓展。同時,AI作為超級領域專家,能快速解答問題並簡化知識傳承流程,縮短新進員工適應期並提升整體決策速度。對於工程師而言,AI可依據客戶需求模擬產品設計結果,預測最佳材料搭配,縮短開發週期並提升產品品質,即使是新手也能在AI輔助下高效工作。

此外,AI在提升軟實力方面也扮演了重要角色。從談判模擬到沙盤推演,AI能幫助員工在關鍵場合表現更出色,並有效處理日常任務如郵件整理、文件審查及實驗設計。這些應用不僅減輕主管負擔,也提升了整體作業效率與執行力。

在少子化的背景下,AI不僅是技術創新,更是解決人才缺口的必然選擇。企業應超前部署AI,將其融入核心運營中,幫助員工互相協作、快速成長,迎接未來的挑戰。通過AI輔助,企業得以提升競爭力,實現效率與創新的雙贏,在市場中穩居領先地位。

AI助力智慧製造:
保護AI晶片的突波保護元件檢測及材料設計升級立昌先進科技副總經理黃興材分享公司將AI逐漸運用在突波保護元件的生產與材料設計過程中的經驗,不僅讓檢測變得更快速、精準,也提升了產品的性能和壽命。傳統的檢測設備需要花很多時間手動調整參數,而且常常會因設定不準確導致誤判,增加生產損失。相比之下,AI檢測設備可以學習產品的異常樣本,自動設定參數,還能把問題分類清楚,方便改進製程。在模擬測試中,使用AI檢測的產品合格率高達92.8%,比傳統設備的87.0%高出不少。

在材料改進方面,透過特殊設計和加入耐高溫的材料,突波保護元件的工作溫度上限從以往的120℃提升到150℃,使用壽命也從40年增加到112年。此外,還透過在材料表面加入鋰離子,大幅提升阻抗(電阻特性),讓元件在高溫下的穩定性更好,可靠性更高。

這些改進讓突波保護元件能更有效保護AI晶片,特別是在智慧汽車的行車電腦或駕駛輔助系統(ADAS)等需要在高溫環境中運作的設備中發揮重要作用。AI技術不僅提升了檢測效率,還改善了產品性能,讓突波保護元件能更好地支援AI設備的穩定運行,為未來智慧科技的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

AIIA 聯盟結合公協會成員能量,持續推動智慧產業創新轉型
本次主題式交流活動,不僅促進了產業內AI創新應用的交流,也為企業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分享,從產品最佳化、人才升級到智慧製造,均展示了AI技術在提升效率和競爭力方面的重要潛力。透過AIIA聯盟持續結合智慧產業電腦物聯網協會(ICAA)在內公協會成員的能量,協同政府、產業界及學界的共同努力,未來AI技術將成為推動台灣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動力,無論在大規模產業應用或中小企業轉型中,皆將助力台灣在全球市場中持續保持領先地位。

獲取專題報導零時差!立即訂閱電電公會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