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逸萍 電電公會秘書長 圖/ Shutterstock
科技驅動創新,迎接未來新挑戰與機遇
展望2025產業正迎接各種創新科技,麻省理工科技評論甫評選2025年「十大突破性技術」,小語言模型、長效 HIV 預防藥物、生成式 AI 搜索、清潔航空燃料、快速學習的機器人、無人駕駛計程車等可能改變世界的創新技術。
研究機構Gartner 公布2025年十大戰略技術趨勢:
代理型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治理平台、虛假資訊安全、後量子密碼學、智慧型隱形環境感知、高效能計算、混合計算、空間計算、多功能機器人、神經增強、涵蓋了AI的必要事項和風險,以及計算技術和人機協同等前沿趨勢。TrendForce也針對2025年科技產業發展,整理十大重點趨勢。一年一度的CES 2025消費性電子展也於1月上旬盛大開展,今年以AI為主軸新一代顯卡、人形機器人與自駕車成焦點。這些全球性的科技盛事,無不彰顯出科技創新對未來產業發展所帶來的深遠影響。
展望未來,AI時代的來臨將進一步推動通訊技術的革新,而智慧聯網、精準醫療等領域也持續發展。同時,為因應氣候變遷等全球性挑戰,提升電網韌性、實現永續發展也成為重要課題。TEEMA將持續關注這些領域的發展動態,協助會員企業洞悉未來發展方向,把握商機。
AI 大爆發與邊緣應用:
推動產業升級新動能
AI的蓬勃發展已成為全球產業升級的核心驅動力。IDC預測,AI到2030年將為全球經濟貢獻19.9兆美元。作為全球ICT生產重鎮,台灣在AI產業中扮演關鍵角色,成為全球AI創新應用的重要後盾。電電公會(TEEMA)把握這一契機,於2024年成立「AI創新應用聯盟」(AIIA),聚合AI晶片、AIoT、數位轉型、精準健康、矽光子技術及Edge AI等領域的創新能量,促進軟硬體整合與跨領域合作,推動企業數位轉型與AI應用的全面升級,涵蓋電動車、精準醫療、AIoT、機器人等場景,全面領航軟硬體發展方向。
2025年,AI應用將進一步邁向邊緣運算,實現更快速、分散的數據處理。邊緣運算將數據與運算能力部署於終端設備附近,不僅提升處理效率,減少資料傳輸需求,更滿足低延遲網絡運算需求,成為各國企業加速採用的焦點技術。同時,邊緣應用將推動電子設計與製造技術的全面升級,從晶片架構到製造生態的創新,並帶動新材料與散熱技術的突破,以應對設備穩定性與壽命的需求挑戰。
TEEMA以長遠布局為導向,結合物聯網與邊緣運算裝置,在零售、工業、醫療、智慧城市等多樣場景中,協助企業搶占先機,加速台灣AI技術的應用與升級,進一步鞏固其在全球科技版圖中的領先地位。
量子計算的突破創新
量子產業是未來最具變革性的關鍵產業之一,台灣在2024年初成功研製出第一台「5位元超導量子電腦」,這一突破標誌著我們能與量子科技領先國家平起平坐。展望2030年,全球已有超過16國在積極發展量子技術,而台灣也在組建量子國家隊,長遠布局量子技術研發及關鍵零組件製造,力求在量子世代占據重要地位。
2024年,美國在台協會與電電公會理監事組織了一個光電量子訪問團。參訪團拜訪科羅拉多州量子區域技術與創新中心的Elevate Quantum科技中心,也拜會該州光電產業協會、Atom Computing、Quantinuum、美國國家標準暨技術研究院的實驗室,以及高通公司。蒙大拿州則在光電量子高科技領域居全美領導地位,在西部的Headwaters Tech Hub,以智慧光子感測系統為核心技術。在全美僅有的兩家量子鑄造中心之一—MonArk Quantum Foundry,其先進的研究設備和成果為企業提供了競爭優勢。此團參訪最先進的科技中心並與當地前瞻性的企業交流,對量子計算的變革性技術激勵了我們代表團,也對台灣勾勒未來發展願景大有助益。
電動自駕行遍天下
電動自駕車技術正在以驚人的速度推進,融合人工智慧(AI)、5G通訊技術與智慧感測系統,正改寫全球汽車產業版圖,未來的電動自駕車不僅能在複雜的交通環境中流暢行駛,還能提供極具個性化的乘車體驗。其技術核心在於更精密的感知系統、更智慧的決策演算法以及全面的安全保障。透過雷達、光達與攝影機的多元感測器整合,結合AI的深度學習能力,自駕車可即時捕捉周遭環境,即使在惡劣天氣或低光條件下仍能精準運作,此外,未來的自駕車還將配備擴增實境抬頭顯示器(AR HUD)及語音互動系統,讓乘客在行駛過程中獲得更愉悅的使用體驗。
TEEMA長期深耕汽車電子發展,也成立台灣車輛系統整合聯盟V-team結合研發法人在車輛電動化、自駕化的研發及檢測試驗的能量,協助產業技術開發、載具實證、場域落地,為產業注入新動能,進而朝利基及前瞻性產品發展,近年更籌組「電電公會理監事墨西哥訪問團」、「日本氫能源車先進技術參訪團」、「歐洲電動車與汽車電子參訪團」聚焦於電動車產業,期鏈結在地車輛產業,為切入國際市場奠立基礎。
人力缺乏,機器人取代之
隨著AI與機械動力技術日趨成熟,加諸NVIDIA、Tesla等大廠積極布局, 機器人成為關鍵議題。
TrendForce預期,2024~2027 年全球工業機器人的安裝量的CAGR(年均複合成長率)將持續上升,長期來看導入機器人對產業的效益是有立竿見影的效果。
就技術發展而言,軟體平台著眼機器學習訓練與數位孿生模擬,整機型態則聚焦協作機器人、移動式機械手臂與人型機器人,以適應各式環境與人機協作互動。NVIDIA 執行長黃仁勳預期,通用型機器人技術在接下來 10 年內會蓬勃發展。AI人形機器人產值將在2027年面臨爆發性成長。目前亞馬遜已經部署好幾十萬台物流機器人,除了日常物流外也進行搬運。對台灣的製造業和服務業來說,機器人技術的應用意味著可以減少對人力的依賴、降低營運成本,並在生產靈活性和交付時間上提供優勢。特別是對精密製造、電子組裝和高科技製造業而言,智慧機器人技術能夠優化生產流程,增加產線的彈性,並滿足即時市場需求。TEEMA在推動智慧製造的同時,看準智慧工廠必須透過AI技術,輔助預測性維護、質量控制、生產流程優化等環節,以實現製造過程的自動化、數位化和智慧化。對於機器人的運用可說是箭在弦上指日可待。
智慧聯網與通訊技術:
邁向6G 與未來應用
近年來,通訊與智慧物聯網技術的進步引領全球產業進入嶄新階段。AI應用正與5G技術深度結合,推動智慧化、自動化系統的普及,拓展從家庭生活到工業應用的全新需求。同時,6G時代的關鍵趨勢逐漸成形,包括地緣政治競合、淨零永續需求、數位韌性增強、虛實融合的多元宇宙、頻譜擴展至太赫茲波段,以及人工智慧深度融入的智慧原生設計,這些都將帶動Chiplet AI晶片技術與低成本立方衛星的發展,推動全球通訊與物聯網的革命性突破。
在智慧物聯網領域,AI與IoT技術的結合實現了更智能化的應用場景。智慧家居系統可以根據用戶需求自動調節環境參數,如溫度、光線和音樂;智慧企業則運用數據分析與預測性維護優化生產流程,降低成本並提升效率。2025年CES展中,包括AI Plant Box和Backup by BioLite等創新產品,展示了AI技術在家庭農業與能源管理中的實際應用,並預示了未來智慧物聯網技術的發展方向。
TEEMA從資通訊聯盟到5G產業創新聯盟,持續支持產業技術演進,未來將引領會員企業向B5G、6G和衛星通訊邁進。同時積極推動智慧物聯網技術的應用,協助產業鏈上下游實現協同發展,並透過參與國際展會展示台灣的創新成果,協助企業把握機遇,迎接未來科技的挑戰與機遇。
精準醫療:數據分析的實踐
隨著AI技術的持續發展,醫療健康科技成為重要的布局領域。TEEMA觀察到生物醫學領域的新需求,推動生理資料收集與分析技術的應用,創造商機。
為加速電電產業與醫療科技接軌,電電公會於2023年5月成立「智慧醫療健康科技委員會」,主要聚焦連續生理資料收集、醫療器材和分析模型,推動從硬體到系統服務的生醫電子應用。
在智慧醫療領域,AI技術應用廣泛,包括病理診斷、治療計畫制定、醫療影像分析及早期癌症檢測等。
電電廠商專注於研發輕量化、穿戴式設備,結合數據儲存與運算技術,推動電子軟硬體在智慧醫療中的應用。
為銜接產業趨勢,公會並於去年3月與國家生技醫療產業策進會共同舉辦「75週年慶產業高峰論壇-智慧醫療健康科技之機會與挑戰」,論壇匯集了廣達、仁寶、華碩等電子業界領袖,以及台中榮總和中國附醫的專家,共同推進AI技術與醫療領域的跨界合作。
打造電力穩定性與低碳性,邁向永續發展
能源發展是邁向永續發展的關鍵議題。台灣正積極推動能源轉型,透過加速智慧電網與儲能技術的發展,提升再生能源的佔比,同時確保能源供應的穩定性與低碳特性。電電公會致力於引導產業布局新興能源基礎設施,打造具韌性且具前瞻性的能源技術版圖,透過多元化的能源組合提升能源安全性,降低轉型風險,並維繫產業的長期競爭力,以支撐台灣在全球能源轉型中的競爭優勢。同時,針對極端氣候事件頻發與能源來源多樣化的挑戰,公會推動強化電網韌性,確保電網在自然災害或突發事件中能快速恢復供電。
此外,全球2050淨零排放目標已成為不可逆趨勢,台灣需加速推動再生能源計畫與低碳技術應用,並建立碳費制度以鼓勵企業減碳。電電公會透過政府溝通,建議優化能源配比政策,推動產業與環境共生的綠色經濟,為台灣產業打造韌性基石,同時注入全球綠色與創新經濟的新動能。2024年,電電公會加入全球永續賦能倡議組織GeSI,與其合作推動ICT產業的永續發展。2025年5月,TEEMA將聯手GeSI舉辦「GeSI x TEEMA國際AI賦能永續大會(AI with Purpose)」,聚焦人工智慧對永續發展的變革性影響,探討AI在實現綠色與永續經濟中的關鍵角色。
未來十年,科技將以更快速演進並深刻地改變人類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與環境的關係,TEEMA一如過去的76年,將伴隨產業面對新的機遇和挑戰,引領台灣電子產業邁向更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