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電子報∣ 友善列印字體大小 文章分享-Facebook 文章分享-Plurk 文章分享-Twitter
打造台灣永續電力環境與競爭力 - 能源的TEEMA-能源轉型與儲能創新
獲取專題報導零時差!立即訂閱電電公會電子報。

文/電電時代編輯小組 圖/Shutterstock

在全球氣候變遷及能源危機的背景下,各國正積極應對碳中和、淨零排放等國際規範,推動能源轉型與低碳發展。台灣作為科技強國,面臨著日益增加的電力需求與減碳壓力,如何構築穩定且具韌性的能源系統,已成為未來發展的關鍵。隨著產業發展,尤其是生成式人工智慧(GenAI)技術的興起,對電力需求的影響尤為顯著。此時,優化能源結構與提升再生能源比重,將有助於確保台灣的低碳電力供應,並強化台灣產業的國際競爭力。

面臨的能源挑戰與轉型需求
截至2024年,台灣的能源結構仍然依賴燃煤、燃氣及核能發電,儘管再生能源比重逐年提升,但與全球減碳的趨勢相比,台灣的能源轉型進度仍顯緩慢。

具體而言,台灣的發電結構由燃煤(40%)、燃氣(41.5%)、核能(5.4%)和再生能源(10.5%)構成,其中光電佔比約5.2%,風力佔比2.6%。儘管燃煤發電的占比已逐步下降,低碳燃氣及再生能源的占比不斷增長,但仍無法滿足日益增加的電力需求,尤其是以生產和運營生成式人工智慧技術為主的產業。

隨著這些需求的增長,如何加速低碳能源技術的布局,並確保其穩定供應,成為政府與企業必須積極應對的核心問題。產業界對穩定、低碳、彈性高的能源需求日益增強,這不僅是實現淨零碳排放的必要條件,也是企業在全球競爭中保持領先的關鍵因素。

東南亞碳稅政策動向:推動企業綠色轉型
新加坡於2024年1月將碳稅從每公噸5新元調高至25新元,並計劃在2030年前進一步提高至每公噸50至80新元。這一政策旨在向企業發出「碳有價」的明確信號,促使企業加大對節能設備及碳捕捉技術的投資。

據新加坡永續能源協會(SEAS)調查,碳稅調整已經促使東南亞能源業者重新評估其長期永續發展策略,並加強減排努力。新加坡政府預計,2024至2027年間的碳稅收入將超過40億新元,這些資金將主要投入低碳技術與節能解決方案,而非用來增加稅收。

泰國計劃在2025年開始徵收碳稅,起徵稅率為每噸200泰銖。政府表示,碳稅的徵收將與消費稅掛鉤,因此對一般消費者的影響將非常有限。尤其在燃油產品方面,儘管碳稅會加徵,但總體稅負將不會改變。政府指出,這項碳稅的初期將主要針對石油類產品,並根據不同產品的排放係數來計算稅額。此外,政府將對包含生質燃料的產品進行調整,以減少對消費者的負擔。此舉旨在推動泰國成為東南亞的碳定價先行者,並為其綠色轉型奠定基礎。

越南計劃於2025年試行「總量管制與排放交易」制度(ETS),並於2028年全面實施。首波將針對150家碳排大戶,特別是鋼鐵、水泥和燃煤發電等行業進行管控,促使企業加速低碳轉型。同時,越南積極擴大與國際碳市場的合作,並已成功出售1,030萬個碳權,價值達5,150萬美元。越南與日本簽署的「聯合抵換額度機制」也將有助於減少碳排放並發展碳市場。這些努力不僅有助於減碳,還能促進越南的經濟發展,並提升其在全球碳交易市場中的競爭力。

東南亞資料中心的擴展與綠能需求密切相關,隨著AI技術的推動,像微軟、亞馬遜和輝達等大公司在泰國、馬來西亞和越南設立資料中心。這些國家透過提供綠電及推動低碳政策吸引投資,然而,光靠綠能難以實現減碳目標。東南亞國家因此將核能納入能源轉型策略,菲律賓、泰國和印尼等國正加速發展小型核反應爐,以解決能源不足及減碳挑戰,顯示出務實的轉型態度。

政府政策與未來能源規劃
到2028年,台灣能源轉型的大方向目標是完成包括大園電廠、興達、臺中、通霄、大潭、協和等在內的四接工程,並希望這些工程能順利完成並獲得地方支持。此外,還設立了明確的裝置容量目標,並積極發展風能、光電、太陽能和小水力等多元綠能,經濟部和臺電也會在宜蘭推動深層地熱能的開發,進一步確保能源的穩定供應。

近期,台電已核算出目前可提供700萬瓩的基載電力,再加上其他電力來源,總計超過900萬瓩,預計到2033年將達到1,786萬瓩。為了加速綠能的發展,台灣將加強對核能技術的利用,政府對核能的立場將採取開放態度,並會保留核能專業人力以應對核三廠除役後的核廢料處理,減少民眾的憂慮。政府強調,保障人民民生用電與推動台灣的經濟發展責無旁貸。經濟部政務次長何晉滄也回應指出,雖然綠能進度目前落後,但將確保2024年達成20GW的目標,並計劃於2024至2028年間每年新增1.5GW的離岸風電與2GW的太陽能發電。太陽能發電的土地面積與區位已確定,並將與農業部進一步確認細節,確保按時進度推動。

預計2024年台灣電力需求將每年增長2.5%,並且總統已指示要深入進行節能措施,目標節省206億度電,並確保未來大型機組的穩定運作,到2033年總裝置容量將達到1,786萬瓩,為台灣的能源需求提供穩定保障。

應優化能源結構 實現低碳與永續發展
為了加速能源轉型,台灣政府應在優化能源結構方面發揮更大作用,提升再生能源佔比,並加強能源儲備與技術創新。首先,應調整再生能源認定範疇,將潔淨能源及新興低碳技術納入能源選擇的范疇,並針對不同的產業需求提供高效、低碳的能源選擇。這不僅能夠促進產業在能源轉型過程中的有效節能,還能降低碳排放,實現產業與環境的雙贏。

另外,隨著再生能源技術的成熟,尤其是光電與風電的發展,政府應進一步加速再生能源裝置容量的提升。根據2024年數據,台灣光電裝置容量僅達14GW,遠未達到預定的20GW目標。為確保能源轉型順利進行,政府應制定清晰的短期與長期能源裝置目標,並嚴格執行,避免能源供應不足對產業發展造成負面影響。

可發展多元新興能源與關鍵技術
全球能源轉型的加速,對台灣來說既是挑戰,也是機遇。為了提升能源結構的多元性,台灣應積極發展地熱、海洋能與生質能等再生能源。此外,碳捕捉與封存(CCUS)技術以及氫能技術,作為未來低碳技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將成為台灣能源轉型的重要推手。政府應通過政策引導與資金投入,推動這些新興技術的研發和示範應用,並促進企業與學界的合作,集聚全社會的智慧與力量。

特別是氫能技術,作為次世代低碳能源,具有極大的發展潛力。台灣應該抓住這一契機,加強對氫能產業的投資與研究,並致力於氫能生產與儲存技術的突破。隨著技術的不斷發展,氫能有望成為解決能源儲存問題的關鍵,進一步增強台灣能源系統的穩定性與彈性。

著眼新核能技術的探索與應用
雖然台灣在核能的發展上存在一定爭議,但面對能源需求與減碳目標的雙重壓力,台灣應對新核能技術保持開放態度。隨著新一代核能技術的發展,未來的核能將不再是傳統的高風險、高污染的能源形式,而是更加安全、清潔且可持續的選擇。政府應該加強對新核能技術的研究,並推動國際合作與技術交流,吸取國際經驗,為台灣未來的能源選擇提供更多可能性。

此外,政府應該針對核能後端處理問題進行專項研究,以確保在核能發展的同時,有效解決核廢料處理與儲存問題。只有在確保安全、無廢料處理問題的前提下,才能夠更好地推動新核能技術的應用,實現台灣能源結構的多元化與低碳化。

設定推動綠電目標穩定供應與產業發展的平衡為達成淨零排放的目標,台灣必須在綠電供應方面做出更多努力。2023年,台灣的總用電量已達到2756億度,預計到2027年將突破3000億度,2030年用電需求將持續增長至3200億度。

在這樣的背景下,穩定的綠電供應成為產業發展的核心需求。政府應該明確制定2025至2030年期間再生能源的年度裝置容量目標,並公佈給產業,以便企業提前規劃並確保綠電的穩定供應。

打造智慧科技與綠色轉型雙引擎
吸引全球優秀青年人才加入台灣發展

台灣正積極打造具有競爭力的國際級智慧科技產業生態系,並致力於吸引AI及科技領域的頂尖人才。政府透過強化跨部會合作、提升產業人力供需的精準度,以及推動法規鬆綁,吸引國際高階人才並創造雙語環境。透過提供更具彈性的學制與多元學習管道,並鼓勵企業提供更多實習機會,促使青年人才更快速進入職場,從而提升他們的競爭力。

此外,台灣在智慧科技與綠色轉型方面的努力,將成為吸引人才和投資的核心動力。為了加強全球產業連結,政府鼓勵新創企業走向國際市場,並結合台灣的半導體優勢,吸引海外企業及創業者來台合作發展。政府也針對海外台商與新創團隊間的合作提供媒合機會,並設立國際新創專區,為國內潛力新創企業提供國際市場的拓展機會。

針對少子化問題,台灣積極加強與海外留學生的聯繫,並提供移民及居住平權政策,以進一步提升國際視野及吸引更多優秀青年人才的加入。此舉不僅能解決產業人力短缺,也能減輕少子化的壓力,促使台灣成為更具多元化與國際化的人才培育及發展平台。

結語:台灣能源轉型的未來藍圖
隨著全球氣候變遷的加劇,台灣在能源轉型方面面臨巨大挑戰。政府應積極引導能源結構的優化與升級,加速再生能源的發展,並推動新興低碳技術的應用,為台灣產業提供穩定、低碳、具彈性的能源供應。

通過多元化的能源結構與技術創新,台灣不僅能夠在全球能源轉型中占據有利位置,還能為企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撐。在此過程中,政府、企業與社會各界應密切合作,共同推動台灣走向更加繁榮、低碳、永續的未來。

獲取專題報導零時差!立即訂閱電電公會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