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電子報∣ 友善列印字體大小 文章分享-Facebook 文章分享-Plurk 文章分享-Twitter
從氣候融資到碳市場,台灣企業與政府攜手實現全球氣候目標 - 台灣在COP29的承諾與行動,為地球永續盡一份力
獲取專題報導零時差!立即訂閱電電公會電子報。

文/電電時代編輯小組 圖/ Shutterstock

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FCCC)於1992年在里約熱內盧地球高峰會上通過,旨在穩定大氣中溫室氣體濃度,防止氣候系統受到人為干擾。每年,締約方會議(COP)聚集全球各國,討論並協調應對氣候變遷的策略。

在2015年的COP21會議上,各國通過了《巴黎協定》,要求締約方提交「國家自主貢獻」(NDC),即各國自定的溫室氣體減量目標。NDC的核心在於各國根據自身國情,設定具體的減排目標,並每五年更新,以提升減碳企圖心。截至2021年底,已有74個國家宣示淨零排放目標,涵蓋全球約73.8%的溫室氣體排放量。

台灣雖非UNFCCC締約方,但積極響應全球氣候行動。2023年1月,台灣立法通過《氣候變遷因應法》,明定2050年達成淨零排放的長期減量目標。根據該法,台灣更新了NDC,設定2030年較2005年減少23%至25%的溫室氣體排放目標。

在2024年11月於亞塞拜然巴庫舉行的第29屆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締約方大會(COP29),世界各國圍繞氣候融資、碳市場與能源轉型進行了緊張談判,最終在許多議題上取得突破。然而,挑戰仍存,特別是在國際政治動盪的背景下,未來氣候行動的不確定性進一步加劇。在此背景下,台灣雖然以觀察員身份參與,但依然派出超過80位代表,包括氣候研究人員、企業高層及非政府組織(NGO)成員,成功參與峰會的各項討論與活動、並舉辦多場周邊論壇,分享在科技創新與永續發展方面的經驗。環境部長彭啓明強調,台灣致力於提升NDC目標,計劃於2025年前啟動碳市場機制,與國際接軌,展現台灣的行動力。

COP29 成果回顧:
氣候融資與碳市場的突破

COP29的一大亮點是各國就全球氣候融資達成了新的年度目標:富裕國家承諾於2035年前每年提供3,000億美元支持開發中國家應對氣候變遷。這一金額雖然比過去有所提升,但仍被認為不足以應對氣候變遷的巨大挑戰。此外,會議通過了《巴黎協定》第6.4條的相關規範,正式啟動碳信用交易框架,為國際碳市場注入新動能。預計該市場每年將吸引數千億美元資金,促進再生能源與減碳技術的應用。

然而,氣候行動的進展仍然受限於全球政治因素。例如,川普重返白宮的消息為本次會議的氣氛蒙上陰影。他提出退出全球氣候協議的計劃,並反對能源轉型政策,這可能削弱美國在國際氣候行動中的角色,也影響全球對氣候融資承諾的信心。

台灣的貢獻:
從觀察員到國際連結的實踐者

雖然台灣未被正式邀請參與,但以環境部為首的團隊在會議期間積極透過非政府組織(NGO)身份參與,並舉辦多場周邊論壇,分享台灣在科技創新與永續發展上的成功經驗。

環境部長彭啓明表示,台灣致力於提升國家自主貢獻(NDC)目標,並計劃於2025年前啟動碳市場機制。他指出:「這不是我們自己覺得很棒,而是要尋求與國際接軌的方式,讓世界看到台灣的行動力。」環境部還設立了COP29線上戰情中心,確保台灣即時掌握會議進展,並協調國內外資源規劃氣候金融、城市治理等行動方向。

台灣氣候聯盟理事長、友達光電董事長彭双浪則分享了友達光電如何將循環經濟與綠色製造融入業務,成為企業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他表示:「我們的目標是將危機轉化為商機,並與國際社會攜手實現長遠的氣候行動。」

鴻海集團在場邊論壇中介紹其全球永續布局,包括珊瑚礁復育與永續漁業倡議等計劃。鴻海強調,企業的ESG策略不僅服務於商業利益,更是促進當地環境和社區發展的核心。

展望COP30:台灣的行動藍圖
即將於2025年在巴西舉行的COP30將聚焦生物多樣性與碳市場深化。台灣已計劃以更積極的角色參與,並將以提升NDC目標為契機,推動綠能產業與國際合作,深化區域夥伴關係。

行政院長卓榮泰表示,政府將繼續推動綠能產業發展,並透過公共政策與企業創新協作,為台灣經濟注入更多永續動能。環境部和專家學者將進一步探索如何在綠色就業與技術發展上實現突破,為台灣參與國際碳市場提供更多支援。同時卓院長於(26)日出席「中華民國工商協進會工商早餐會」,與工商界領袖共同探討台灣經濟發展方向時,提出「5、50、500」施政方向:

1. 五大信賴產業:推動半導體、人工智慧、軍工、安控及次世代通訊等產業,成為台灣經濟升級的核心動能。

2. 2050淨零轉型:逐步採取「以氣代煤」及多元綠能發展策略,涵蓋太陽能、風電、地熱及氫能等,並積極探索新核能技術。

3. 五個百億基金:設立AI、文創、智慧健康、綠色成長及青年百億海外圓夢基金,培育下一代創新人才,助力產業發展與國際競爭力。

卓榮泰進一步闡述了「2上、1下、1平衡」經濟目標,期盼經濟成長率達3%以上、人均GDP超過4萬美元、失業率壓低至3.5%以下,並將消費者物價指數穩定於2%。此外,他強調在全球經濟波動下,台灣需與國際深化合作,特別是在美國新政府成立後,持續推進「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

然而,環境部預計啟動「零廢水排放」技術示範,作為國際氣候行動的亮點之一。此外,台灣氣候聯盟將擴大國際合作,包括與日本氣候倡議組織簽署合作備忘錄,並在COP30期間舉辦更多實例分享活動。

專家學者則建議台灣應加速發展再生能源技術,完善碳排放監控與報告系統,以便更好地融入全球氣候治理架構。鴻海等企業的成功實踐也被認為是未來發展方向的指引,特別是在技術與社會責任相結合的永續經營模式上。

挑戰與機遇並存:
台灣如何成為全球氣候行動推手

COP29展現了全球對氣候行動的高度重視,但也反映出國際合作的複雜性與進展的艱難。對於台灣來說,這既是壓力也是機會。在能源轉型方面,台灣需要加速推動再生能源應用,並提高能源安全性;在國際舞台上,台灣需深化與亞太區域國家的合作,提升自身在氣候行動中的地位。

未來,台灣還可借助科技創新,擴展國際碳市場參與,並通過產業政策推動綠色經濟發展。環境部的努力與企業界的積極參與,將是台灣在全球氣候行動中取得更大影響力的關鍵。

獲取專題報導零時差!立即訂閱電電公會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