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電子報∣ 友善列印字體大小 文章分享-Facebook 文章分享-Plurk 文章分享-Twitter
專訪國家生技醫療產業策進會副會長楊泮池 - 以AI智慧科技推動精準健康 打造下一個台灣產業機會
獲取專題報導零時差!立即訂閱電電公會電子報。

文/楊迺仁 攝影/游家桓 圖/ Shutterstock

AI 為智慧醫療開啟應用契機,也扮演驅動醫療創新的關鍵要角,AI加速智慧醫療科技,精準健康產業起飛,智慧醫材可透過AI輔助,降低智慧醫療器材使用門檻。全球數位健康產值2023為3099.3億美元,預估至2033年平均複合成長率達12.19%,台灣產值2023年有550億新台幣,比2022年成長10%以上。數位健康技術,包括AI、大數據分析與生物製藥等,正成為有效應對這一挑戰的解決方案,且各國政府已積極投入相關領域的研究與應用,期望提升國際競爭力。到2030年,全球智慧醫療設備市場規模預計將達到425.5817億美元,2024~2030年預測期間複合年增長率為7.22%。台灣ICT產業和醫療領域的跨域整合,對發展「智慧醫療」具有極大優勢,預估2024年我國智慧醫療產值上看600億元。

受惠於資通訊科技
(ICT)的持續創新與快速

發展,使得生技醫療已成為下一個最具規模與商機的產業;並透過智慧科技的推助,也將更能促進「精準健康」的實現,為社會大眾帶來更健康的生活,讓科技不只來自人性,更能為我們圓滿人生。

在智慧醫療(Smart Healthcare)的趨勢下,可以看到愈來愈多的創新科技,都應用在生技醫療產業的各個層面上。以世界衛生組織(WHO)對智慧醫療的定義,主要就在資通訊科技(ICT)於醫療及健康領域的應用,包括醫療照護、疾病管理、公共衛生監測、教育和研究;這不只深刻影響社會民眾的健康發展,同時也改變了生技醫療產業的樣貌。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內科教授、國家生技醫療產業策進會副會長楊泮池指出,在傳統醫療上,就是當病患感到身體不適、前來醫療院所求診,再經由醫護人員的診斷及檢查後,確認病情與相對應的治療方式。換句話說,就是針對疾病的類型和症狀來醫治,較少會考慮病患個人的情況,例如基因、體質、生活環境等差異。因此即便是「對症下藥」,或是給予相同的藥物及治療方式,病患之間的反應和效果也不會完全一樣。於是到了2000年前後,全球逐漸興起「精準醫療」(Precision Medicine)的浪潮,就是希望能找出個別病患的更多身體特質,並提早發現疾病,進而選擇最有效、副作用更低的方法來治療,以能提高治癒的機會。

AI技術的蓬勃發展已深刻改變醫療產業面貌,從輔助醫療決策、疾病預防到遠端醫療,生成式AI技術的進步推動了醫療的數位化與智能化。AIoT技術結合物聯網應用,優化醫療工作流程、提高醫護效率、並強化醫院管理,成為提升醫療服務質量的重要工具。AI在醫學影
像領域的應用尤為突出,無論是X光片、超音波或是內視鏡檢查,AI技術均能自動化地辨識早期病灶,提升診斷準確性。此外,AI生成的自助服務系統、智能藥櫃、智慧護理設備,讓醫療機構在病患管理、藥物分配等日常運營中更加智能化。隨著AI技術的持續進步,它不僅輔助醫師作出更準確的判斷,還為臨床實踐提供更為完整的數據支持,成為醫療數位轉型中的關鍵驅動力。

從精準醫療到精準健康
然而要能落實「精準醫療」,除了需要更多科技的挹注與支援,透過智慧醫療來達成更「精準」的效果;相對不可否認的,就是即使診斷與治療都能比以往更加精準,可是目前仍有許多病症仍難完全治癒,比如晚期的癌症,甚至治療過程中產生的副作用也還有不少,花費的資源與費用也更高。由於「精準醫療」所強調的,依然是在病患發病之後,才會提供更精準的診治,也就是病患已染病在身,而且不同病情程度也會影響治療效果。但要是能夠將這種改善身體的方法,從疾病發展後期的醫療,延伸提前至疾病的預防與保健,也就是尚未發病的亞健康(亞病)階段,並努力維持身體的健康狀態,不僅能減少疾病重症的發生,發病後也多為輕症,治癒機會更能大幅提升。

因而在近十年來, 另一股「精準健康」
(Precision Health)的浪潮隨之展開,也就是要以「維持健康」為目的,並擴大「精準」的範疇。楊泮池以「冰山」來形容,露出水面的部分,就像是看得到的疾病,雖然可以想辦法對症醫治,包括採用「精準醫療」;可是位在水面下的部分,就如同是亞健康及健康的族群,外表看似正常、沒有問題,卻也暗藏得病的可能。因此在亞健康及健康的階段,也同樣需要精準地掌握每個人的身體狀況,了解罹病風險與病情的未來發展,並且維持健康生活、延緩疾病發生,或當疾病真正來臨時也能及早發現並診治,提高治癒機會,延長健康的狀態與時間。「不是等到得病,或是已經晚期、重病才來治療,這時的治療可能很昂貴,效果也不夠好,甚至還需要住院或有專人照護。」楊泮池更提到,不論是健康或亞健康的人,每個人的罹病風險都不同,因此就需要量身訂做「精準健康」的方案,並從生活型態著手改進,例如日常的飲食、運動、行為等,藉此來維護健康,也就更需要智慧科技的幫忙。比如現在已有基因檢測等方法,可協助分析罹患不同疾病的機會,或是透過各項生理指數的偵測裝置,來控制生活習慣的改變,減少危害健康的因素。

以智慧科技落實精準健康
WHO於2015年首次提出健康宣言,表示健康支出是強化生活品質、幸福與繁榮的投資而不是成本,這也與精準健康的訴求不謀而合。楊泮池認為,從醫學倫理的觀點,精準「醫療」似乎給人有病才治病,並藉著疾病來賺錢的印象;但是從精準「健康」的角度,就不只是希望大家都能夠健康,也能讓更多人願意「投資健康」、「投資健康產業」。「所以我們應該要從『精準醫療』走到『精準健康』,也要從『精準醫療產業』走到『精準健康產業』,這才是未來的藍海。」像是在2019年,我國就提出「精準健康倡議」,並涵蓋再生醫療、精準醫療、數位醫療等三個面向;同時在2020年,也將精準健康納入「六大核心戰略推動方案」之一,期能結合智慧科技與生技醫療,推動打造精準健康的產業。事實上不只是台灣,精準健康在世界各地也都被視為重要的產業發展策略,更是智慧科技的主要應用領域。例如近年在大數據(Big Data)與人工智慧(AI)等技術進步下,就能更精準地分析X光或電腦斷層的影像,幫助醫師診斷病情;也能夠更快速地找尋可能的成分組合,加速新藥開發時程並降低成本;還有各種穿戴或非穿戴的裝置,可偵測收集生理數據來協助個人化的遠距醫療或照護。

精準醫療是AI技術在醫療領域的關鍵應用之一,透過機器學習和深度學習模型,AI能夠快速處理大量醫療數據,生成新資料並提供個性化的診療方案。生成對抗網路和變分自編碼器等技術被應用於醫學影像增強和識別,幫助醫師更精準地診斷疾病。數位孿生技術的引入,讓醫療人員能夠模擬患者的身體或特定器官功能,幫助醫生預測藥物治療或手術後的效果,從而制定更精準的治療方案。這類技術已經應用於心臟3D模型的創建,不僅能模擬其結構,還能分析其功能變化,為心臟病患者提供更為精確的診療決策。在資料共享的推動下,醫學數據逐漸成為AI模型訓練的關鍵資源,這不僅有助於提升診斷效率,也為醫療研究帶來了更多的突破機會。

楊泮池也表示,精準健康可說是台灣產業發展的一大機會;尤其台灣原本就具有領先全球的ICT產業,加上過去十多年來對智慧醫療領域的投入與經驗,都為台灣的精準健康產業奠定良好基礎。不過他也提到,過往ICT產業在智慧醫療產品的研發上,大多是從技術或工程的思維出發,因此也不免會與臨床醫療的應用有所差距。因此自2002年成立的國家生技醫療產業策進會,近年就積極建構ICT與生醫業界的溝通平台;讓ICT產業能了解在生醫產業中,有哪些尚未解決的問題、以及未被滿足的需求(unmet need),同時也讓生醫產業能夠知道智慧科技的進展與能耐。好比電電公會設有智慧醫療健康科技委員會;或是已連續舉辦六年的台灣醫療科技展,也為醫療、生技、醫材、ICT等企業提供匯聚交流的平台,以能共同促進創新的健康方案與商機。

投資精準健康才是未來
而以「精準健康」為產業方向下,楊泮池更進一步表示,台灣的人口與市場規模都相當有限,因此精準健康產業的未來發展就不能只著眼本地,而是要整合ICT與智慧醫療等產業優勢,以及優質的醫療與健保等制度,善用台灣進行創新技術的場域驗證,也讓在地病患能先行使用,並且累積經驗、取得認證;進而就可搭配南向政策,從東南亞國家切入,再行銷至全世界。當然在精準健康產業的引領下,近年ICT與生醫產業的合作火花也不斷冒出,並促成許多新創事業;因而楊泮池認為,當前還需要將保險、銀行、創投等資金方拉進來,使創新技術、驗證平台與資金還有ICT產業、醫療及創投形成發展精準健康產業的鐵三角。「這樣就更有利拓展海外市場與商機,也能提升國家及產業的競爭力,創造個人、產業、社會的『三贏』」楊泮池說。

AI技術在未來將橫跨多個領域,從醫療、製造、金融到教育,都將深刻改變現有的工作流程與服務模式。台灣的ICT產業與生技醫療的跨域合作,已經在精準醫療和疾病診斷領域取得顯著成果。隨著AI技術的發展,智慧醫療的應用將從疾病末端的診療擴展到早期風險預防,強調預防醫學的重要性。未來,台灣必須加強醫療數據的流通與共享,突破現行法規的限制,讓智慧醫療產品更快取得國際認證並推向全球市場。政府與產業界的協作將是推動智慧醫療發展的重要力量,通過AI技術的賦能,台灣有望成為全球智慧醫療的重要推動者,並打造完善的精準健康生態系統,實現醫療產業的全面數位轉型。

獲取專題報導零時差!立即訂閱電電公會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