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電子報∣ 友善列印字體大小 文章分享-Facebook 文章分享-Plurk 文章分享-Twitter
展望出口經濟 新秩序背後的三大瓶頸 - RCEP貿易巨浪來襲 改寫亞太ICT供應鏈版圖
獲取專題報導零時差!立即訂閱電電公會電子報。

RCEP橫跨亞太經貿,囊括全球近三成的GDP貿易量,已然成為能與歐盟(EU)、美墨加三國自貿協定(USMCA)平起平坐的共同市場,逐步取消成員國之間90%以上的貨品關稅,實現區域內密切的貿易流通。

現下RCEP貿易鏈已然成形,又,根據近期貿易動態,台灣出口貿易罕見地「連11黑」,2023年7月出口額銳減10.4%,衰退率超過十位數,難免與RCEP關稅壁壘衝擊聯想。

台廠出口連11 黑 RCEP 關稅壁壘浮現?
儘管財政部判斷,出口連黑的主因為:(1)全球經濟復甦不順暢,通膨升息壓力抑制終端需求、(2)中國大陸市場疫後復甦後繼無力、(3)訂單能見度未明顯改善、(4)外銷產品價格再跌。只不過仔細比對產業出口曲線幅度,光是電子機械零組件出口額及年增率,「由正轉負」的坡降轉折,竟與RCEP逐漸成形的時間軸軌跡吻合。

在2021年期間,台灣機械出口額還有278.3億美元,年增率表現上看27. 0%,但隔(2022)年出口年增率僅個位數2.6%,時間點正好與RCEP首批成員國自由貿易協定生效重疊。

之後RCEP陸續增補生效的成員國,而從今年起,台灣機械貿易出口陷入低迷,1月出口額僅19.02億美元,上半年始終在16.86億美元至21.32億美元低谷徘徊,年增率尚未能轉正。

RCEP衝擊
ICT大廠背後的電電供應鏈壓力

從大趨勢來看,台灣經濟研究院(TIER)最新總體經濟判斷,資通產品買氣降溫,致使電子零組件出口年減幅度擴大, 1月至7月出口貿易衰退16.9%,其中電子零組件衰減幅度-14.2%,ICT設備進口也縮水將近三成。

放眼RCEP全面上路後,總和15國、25.6兆美元GDP的貿易量體,牽涉製造業關稅減讓。雖然台灣出口RCEP的非零關稅貨品占比不高,首當其衝的幾乎都是傳統產業,但中華經濟研究院認為,未來台灣對RCEP出口的零關稅及非零關稅產品差距還會持續擴大,非零關稅比重下降。

同時間,與台灣產業鏈同質性高的競爭者日本和韓國,正透過RCEP與中國大陸建立更深入的夥伴關係,可以更貼近區域內貿易,恐怕侵蝕台灣廠商ICT半導體下游應用供應鏈。

RCEP經貿角力
重建供應鏈新秩序

台灣經濟研究院(TIER)研究九所所長譚瑾瑜認為,目前台灣ICT廠商大多是受惠資訊科技協定(ITA),奠定了零關稅基礎,才突破RCEP嚴實的關稅壁壘。

然而這只是龐大電電供應鏈的冰山一角,同為電子製造鏈的機械、工具機廠商已面臨巨大壓力,接下來強勢的RCEP「超級經濟圈自貿圈」可能重新洗牌供應鏈。

尤其台灣出口貿易占國內GDP的60%以上,以積體電路、半導體為主,且出口RCEP占比就超過70%。現在供應鏈大舉串聯東南亞和中國大陸市場之際,台灣廠商又如何及早布局、重新尋求供應鏈定位?

中經院WTO及RTA中心副執行長李淳理性探究RCEP結構,認為台灣廠商更應該關注中國大陸、日本、韓國競合。尤其是中日、日韓組合,原先並未有FTA經貿關係,此次RCEP生效後,是否改變既有供應鏈配置、甚至牽動下一波重組移轉,值得特別注意。

可以想像,未來被RCEP突破框架的角力布局關係,是出口廠商首要適應的經貿新秩序。

新秩序一》中日韓的全新供應鏈合作關係
RCEP版圖規模將囊括全球第二、第三大經濟體,且成員國多為新興經濟體,形同加強跨太平洋經貿合作關係,中國大陸、日本、南韓也首度間接形成自由貿易關係。

在美中貿易角力的競爭之下,經貿專業的譚瑾瑜判斷,RCEP可能促成以中方為首的「亞洲次製造中心」,尤以汽車相關產業影響最大。台灣廠商必須警覺,何以加強同質性產品的競爭力。

新秩序二》ICT產業零關稅
對於台灣而言,出口RCEP的主要產品,約60%為積體電路、ICT半導體等資通訊產品,大廠還是可以靠資訊科技協定(ITA)穩固供應鏈的介入點。

有賴WTO逐步擴大資訊科技協定(ITA)及ITA 2的保護範疇,大部分ICT相關產品已降至零關稅,影響有限。

新秩序三》海外設廠開拓市場
其他廠商極欲緩衝RCEP生效的衝擊,最直接的作法就是,在海外設廠或於第三地註冊,或在當地國申請加工出口退稅,可能牽動機械、汽車產業投資生產外移至RECP東協國家。

RCEP連線ICT布局
台廠優勢面臨三隱憂

但很現實的,所謂RCEP、供應鏈轉移仍在改寫全球布局生態,可以預期RCEP作用力肯定持續擴大,且東南亞扮演的角色只會愈來愈吃重。

電電公會理事長李詩欽就曾提示,RCEP生效後,東協國家將成為非常重要的市場,企業思考未來產業鏈的重組與全球布局時,應該納入新南向國家為新方向。

尤其美中貿易戰早已打亂全球供應鏈布局,加上現在RCEP新興亞太經貿圈的運作,資通訊ICT產業投資東協國家的方向早已不同,電電公會曾在「台灣ICT產業新南向鏈結與聚落推動會議」上表達,台灣ICT廠商應跳脫傳統組裝廠思維,躍升以產業聚落、甚至在地供應鏈格局思考策略。

瓶頸一》供應鏈過度集中
目前RCEP推進新南向國家的ICT資通訊供應鏈重新布局,對比台灣把持全球重要晶片先進製程,然而舉凡晶片、封裝,伺服器、載板、散熱需求,研發生態系全在台灣,像是台積電2奈米製程在高雄廠設,先進封裝選定竹科銅鑼園區。很明顯地,關鍵技術廠區高度集中台灣本土。

完整產業聚落生態系「根留台灣」,確實有利台廠發揮影響力,不過,產業漸漸認知到,當生態系擴大一定程度,為了鞏固客戶、維持市占率,半導體晶圓廠商遲早要適度分散供應鏈。

產業應從半導體原物料供應、庫存管理成本、生產基地作為考量,並拓展海外布局,深入東南亞、墨西哥、歐美國家,「只要地點適合,都是替先進製程創造投資的機會。」

瓶頸二》半導體材料自主性
很顯然地,台灣既有完整的晶圓代工和封裝基地,擁有強大研發能力,但部分半導體封裝材料仍仰賴海外供應,因此距離半導體材料在地化生產,尚差最後一塊拼圖。

在RCEP成形後,中國大陸、日韓和東協國家關係更密切,攸關材料供應和技術合作,短期內還沒辦法預測半導體供應鏈的競合走向。而台灣為穩固自身產業優勢,政府已階段性投入「Å世代半導體計畫」,2021年起陸續挹注共新台幣六億元經費,積極培植國內半導體材料自主技術研發。

瓶頸三》運輸能源成本攀升
長遠來看,全球資通訊產業鏈正在發生大規模的重組整併,以台廠而言,銜接供應鏈和市場布局,還得考慮日益嚴重的運輸能源成本課題。再加上ESG行動意識高漲,各國紛紛採取淨零減碳作為,勢必加重能源成本課稅,決策複雜度必然增加。

熟悉跨國營運會計的勤業眾信(Deloitte)就分析,當RCEP加速亞太地區產業價值鏈融合後,產業鏈可以重新考量原物料和製造設廠的配置,並善用RCEP「產地累積」原則,創造原物料關稅降稅優惠。

RCEP下的全球供應鏈轉移潮
台灣ICT再躍進的智慧

此時此刻,全球ICT產業鏈正在新秩序裡,發生結構性的變化。既有美國欲主導的「晶片四方聯盟」(CHIP 4),促成美日合作前端2奈米晶片製造,以及跨亞太主導的RCEP經貿圈,突破ICT半導體和電子、汽車機械應用的限制,可能加速擴大串聯。

屆時,台灣ICT廠商如何拾起均衡供應鏈的力量?前經濟部長暨電電公會會策顧問尹啟銘就曾公開提示,台灣產業鏈兼具積體電路(IC)、半導體和資通訊(ICT)優勢,在RCEP成形之際,或許是台灣廠商裡應外合的韌性契機。

現階段,中國大陸半導體產業仍高度依賴台灣關鍵電子零組件,這是台灣廠商的利基點。對內,可以積體電路和半導體為核心,向下游延伸更多產業鏈的發展機會;對外,將RCEP視為「大陸+N」的連結,善用「零關稅」關係,串聯東協第二、甚至第三生產基地,提升布局全面性。

「台灣的價值將不僅限於半導體供應鏈的一環,更是整個產業體系中的重要伙伴。」尹啟銘秉持專業產業經驗,認為台灣ICT價值鏈將囊括美國、日本、中國大陸與東協,因此,廠商應結合半導體優勢與下游應用,以產業分工參與龐大的跨國生態系,才不至於被RCEP供應鏈邊緣化。

供應鏈布局面面觀 眺望新市場
中經院看好國內ICT半導體產業擁有高階產能先進製程、完整產業鏈與生態系的多重優勢,再順風搭上AI消費性電子產品熱潮,就算帶入RECP新經貿生態,也有實力成為2023年第四季出口競爭優勢。

但拉長時間軸,新興RCEP自由貿易圈大幅重整跨太平洋貿易關係,涉及層面不僅只是關稅,還包括全球供應鏈再度重組、市場轉移、新市場成形。

台灣半導體、積體電路大廠必須清楚地認知到,RCEP的定位已不同以往,廠商必須留意各國在RCEP扮演的上中下游位置,密切關注產業鏈體系,避免供應鏈過度依賴特定國家所產生的高度風險,並研擬因應策略,以保持國際競爭力。

於是經濟部陸續鎖定東南亞、拉丁美洲國家推動「出口拓銷旗艦計畫」,並加強將出口導向「整體解決方案」(Total solution)輸出,讓台灣ICT電電廠商在新產業鏈生態中,分散出口市場、擴大外商對台採購,欲成為台灣ICT廠商「借力使力」航向全球的跳板。

獲取專題報導零時差!立即訂閱電電公會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