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電子報∣ 友善列印字體大小 文章分享-Facebook 文章分享-Plurk 文章分享-Twitter
專訪香港北威國際集團董事總經理暨電電公會會策顧問劉憶如 - 勿輕視RCEP衝擊 須做好分散風險
獲取專題報導零時差!立即訂閱電電公會電子報。

由於WTO杜哈回合(Doha Round)多邊貿易談判已經破局,簽訂雙邊與多邊自由貿易協定(Free Trade Agreement,FTA),已然成為世界各國促進經濟成長的重要政策,全球區域經濟整合在今(2023)年更是出現劇烈變化。

香港北威國際集團董事總經理暨電電公會會策顧問劉憶如指出,長期來講,台灣要更加注意各項FTA帶來的影響。目前全球前三大FTA,分別為包含東協十國(印尼、柬埔寨、緬甸、寮國、越南、汶萊、泰國、新加坡、菲律賓、馬來西亞)及中國大陸、日本、韓國、澳洲和紐西蘭等共15個成員國在2020年簽署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RCEP);由日本、加拿大、澳洲、紐西蘭、馬來西亞、新加坡、越南、汶萊、墨西哥、智利以及秘魯在2018年共同簽署的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omprehensive and Progressive Agreement for Trans-Pacific Partnership,CPTPP),以及美國、加拿大、墨西哥三國於2018年簽署的美墨加協定(United States-Mexico-Canada Agreement,USMCA)。

三大FTA皆已全部生效,更在今年陸續開始展現影響力。如在CPTPP的汶萊,以及RCEP的菲律賓在今年完成相關程序後,CPTPP及RCEP皆已邁入全面生效的新里程。英國更已在今年7月成為CPTPP的第一個新成員,也是第一個申請加入的非環太平洋國家,之後還有中國大陸及台灣等申請加入;RCEP也按規定在生效18個月後開始吸收新成員,目前正在草擬新成員加入的細則,香港已經申請加入。

劉憶如表示,尤其是RCEP,因為成員國的總人口高達23億,GDP總值29.6兆美元,均為全球30%左右,14兆美元的貨物貿易量約占全球商品貿易的28%,出口總額亦約占全球出口總值的31%,是三大自貿區中人口最多、經貿規模最大的區域自由貿易區,台灣各界絕對不能輕忽RCEP對台灣經濟的衝擊,須及早因應做好風險分散的準備。

RCEP 對台灣經濟的影響分析
劉憶如指出,RCEP是全球史上第一個把東北亞及東南亞串聯起來的貿易協定,由於東北亞的日韓及東南亞的東協各國的經濟布局,原本就有很高的互補性,免關稅後的貿易關係勢必會更加密切。

對台灣較大的衝擊更是在於中國大陸與韓國雙雙加入RCEP。中、韓這兩國與RCEP許多成員國都是首度簽署自由貿易協定,而且因為中國大陸與韓國也都不是CPTPP成員,所以RCEP生效後受惠最多的很可能就是中國大陸與韓國。但這將對台灣有特別的影響,因為中國大陸是台灣出口最大買家,而韓國則是台灣出口最大競爭對手。中韓只要開始透過RCEP更積極與東協十國,以及日本和紐澳產生新的關聯,在沒有關稅壁壘的情況下,對台灣以後的出口競爭力,勢必會有相當程度的衝擊。

劉憶如以汽車產業為例指出,中國大陸現在已是全球汽車出口第一大國,所以需要進口非常多汽車零組件,以前可以跟台灣或日本買,但加入RCEP之後就很可能減少對台灣的進口。這是因為目前中國大陸自日本進口的商品中,只有8%(按稅目計算)為零關稅,但是以後將逐步提高至86%零關稅,其中包括價值450億美元每年自日本進口的汽車零組件,所以中國大陸原本自台灣的訂單就很可能轉向日本。汽車零組件只是其中一個例子,未來隨著RCEP成員國彼此貿易更加熱絡,台灣被排除在各種區域自貿區的問題也會更加凸顯。

RCEP 效應揮之不去 台灣出口連11黑劉憶如指出,RCEP雖然去年就已正式生效,但受到COVID-19疫情影響,全球貿易下滑,所以之前影響較不明顯,但日後影響可能加劇。而且其實即使在正式生效前,也已開始對台灣出口至東協產生衝擊,例如台灣在2019年時對東協出口占台灣出口總額65.9%,但2022年已下滑至55.4%。

此外,根據財政部在8月8日公布7月出口值為387.3億美元,雖然較上月增19.8%,但年減幅仍達到10.4%,已經是連11個月負成長,累計今年1月至7月出口2,408.1億美元,較去年同期減16.9%。

而且從地區別來看,台灣對中國大陸及香港的出口衰退幅度排名第一,排名第二的就是東協,依據財政部今年1月至7月的數據,分別為年減24.6%及15.7%,年成長率更已分別連續12個月及9個月呈現負成長,很可能就是RCEP對台灣出口所造成的排擠效果。

劉憶如指出,而且從產業別觀察,可看見屬於資訊科技協定(ITA)範圍內的產業衝擊小(因為這些產業原本就零關稅),但不在ITA範圍內的產業衰退幅度就較大,這些產業1月至7月的累計年減率幾乎全都在25%以上,比整體出口總衰退(16.9%)更大。

例如,沒有在ITA協定內的塑橡膠及其製品,1月到7月的年衰退率達30%,對東協的衰退更達35%。相對地,台灣對RCEP出口產品中近六成的積體電路、電子零組件及資通訊等產品,則因受ITA及ITA擴大(ITA 2)的保護,原本就是零關稅,受到RCEP衝擊的效應自然就比較小。今年1月至7月積體電路出口年減12.9%,小於整體出口年減率,對東協出口也僅衰退4.12%;資通與視聽產品甚至年增5.1%,對東協年增39.6%。

做好風險分散 平衡RCEP 衝擊
劉憶如強調,雖然台灣出口連11黑是有受到全球通膨影響購買意願,導致國際景氣下滑的因素使然,但一來今年上半台灣出口衰退幅度大於其他市場,二來全球平均經濟年成長率仍有3.4%,因此可知台灣出口及經濟的負成長,顯然不全然是因為國際經濟的趨緩,企業應該要提高警惕,盡速訂定策略,著手建構平衡RCEP衝擊的替代方案。

來幾年外移到東南亞的速度會加快。雖然產業選擇外移的可能原因非常多,RCEP並非單一因素,但只要RCEP開始展現效果,企業為了避開關稅障礙追尋商機,外移到東南亞國家的積極性就會增加。

劉憶如指出,雖然只要母公司留在台灣,企業集團的營運表現仍然會算在台灣的經濟表現中,但產業只要外移就會影響投資金額,也會影響就業機會,進而影響國內消費對GDP的挹注,對台灣未來的經濟成長都會形成一大挑戰。

但對台灣而言,RCEP衝擊也可能是改變台灣出口過去過於依賴中國大陸的契機。劉憶如指出,風險分散永遠是企業經營的重要法則,台灣以前對中國大陸出口的比例最高曾達到近44%,現在則不到36%。其實全球仍有不少市場值得台商關注,如墨西哥受惠於USMCA,已超過中國大陸成為美國最大的貿易國,也是台商可以好好把握的商業契機。

雖然台灣如果能夠加入CPTPP及其他區域經濟貿易協定,多少也會有一些改善,但在還未加入之前,劉憶如認為政府可以先行整合更多的資訊,提供給業界作參考,如需要關注的投資類別及投資地區,這些資訊對中小企業尤其重要,因為中小企業的蒐集國際貿易資訊的能力比較受限,受到的衝擊會比大企業來得嚴重。

劉憶如也建議要好好善用公協會的力量,透過企業全球布局及供應鏈重組的力量,來維持台灣產業的競爭力。尤其是台灣未來即將面臨的經濟衝擊,還不只是被排除在區域經濟貿易協定之外,還有碳關稅即將實施等影響,企業個體不見得看得到這些趨勢,公協會可以凝聚各個企業的共識,善用目前仍有優勢的產業資源來串聯相關產業,也可以藉此培養及吸引未來需要的人才,以便迎接一連串的挑戰。

獲取專題報導零時差!立即訂閱電電公會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