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已經是COVID-19疫情的第四年,不僅改變人們的行為模式,對企業營運也產生重大變革。隨著疫苗接種率提升及國際經貿、跨境往來需求,各國陸續解封,面對後疫情時代,台商企業該如何掌握新趨勢,因應變局?
與產業互動密切的台灣金控董事長沈榮津強調:「後疫情時代的決勝關鍵,一是韌性,二是效率。」

韌性來自多元布局,策略做法包括吸引台商回流,將高階製造移回台灣、中低階移到新南向國家,以及視需求在歐美市場就近設置生產基地,包括半導體在美國及歐洲,自行車在歐洲,接下來電動車也會到美國、墨西哥,就近供應客戶。因應疫情後的環境變局(如地緣政治衝突及產業鏈重組),將國際分工依照產業性質和產品型態重新調整,以分散風險、提升供應鏈的韌性;透過多元布局,推動台灣成為「亞洲高階製造中心」及「半導體先進製程中心」,在國際占有一席之地。
效率來自數位轉型及淨零轉型,在數位轉型上,從產業自動化、電子化、智慧化到工業4.0,陪伴及輔導產業一路成長的沈榮津指出,數位轉型有助於企業適應市場變化和了解顧客需求,透過顧客關係管理(CRM)和供應鏈管理(SCM),一個是市場端,一個是供應端,左
右開弓,產業競爭力就能獲得提升。淨零轉型已是全球趨勢,過去大家認為淨零轉型是政府的事,現在大家已體認到「No ESG, No Money」,以台灣再生能源發展來說,截至2022年底,太陽光電裝置容量達1025萬KW,以台中火力發電廠十部機組裝置容量共550萬KW,目前台灣之太陽光電建置已相當於兩座台中火力發電廠的裝置容量,讓人民感受到政府逐年推動再生能源之成果。淨零轉型可保護環境、提升品牌形象,藉由數位與淨零轉型多管齊下,推升經營效率,強化競爭優勢。
資金融通、深化往來基礎 協助產業升級
那麼,台灣金控將如何協助產業升級轉型?在經濟部服務超過40年的沈榮津指出,台灣金控是台灣唯一國營金控公司,肩負協助產業、穩定民生經濟的政策使命,必須在效率和社會責任之間取得平衡點,與民營同業在本質上大不相同,也更需要貼近產業的真正需求。
「過去我的做法是,由產業公會提出需求,並推出一家代表廠商,由政府提供費用補助與輔導轉型,而成功轉型的企業必須毫不保留地向公會的會員廠商展示成果,讓接下來的轉型有跡可循。」沈榮津指出,他也建議經濟部針對數位轉型和能源轉型舉辦CEO說明會,邀請轉型成功的CEO分享自身經驗,由頭家對頭家說話,才能更具說服力。在這樣的情況下,業者正是需要資金的時候,金融業就可以發揮資金中介者角色,藉由資金融通協助產業升級,與優質客戶深化往來基礎,共創雙贏。
面對全球化競爭,除了專業硬實力,決勝點是淨零排放、數位創新等永續面向,企業必須以前瞻思維,做更大幅度的改變與創新。台灣金控將致力於促進產業升級轉型,具體做法包括針對生產高階、高附加價值產品的大型企業(如半導體、5G、人工智慧),在製程精進、減碳減排及利用永續能源方面給予資金協助;針對有紓困需求的中小企業,除提供資金協助,同時會導入永續金融管理機制(責任授信、赤道原則等),培養符合國際減碳要求的能力,為產業開創未來綠色成長的動能。
聚焦「3、6、18、淨零」 以金融挺產業
「過去50多年公務生涯所累積的對產業的理解與經驗,是支持我有效執行政策任務最紮實的基礎。」沈榮津信心十足地說,他始終抱著一步一腳印的信念,以成就感驅動使命感,例如2020年全球爆發COVID-19疫情時,他快速組成口罩國家隊,不但足以供應民眾所需,還得以開展口罩外交。
台灣金控的天職是支援政府財金政策、穩定金融市場與秩序,挺產業,是為台灣未來的經濟實力和全球競爭力打好基礎,因此挺產業就是挺國家;而響應政策最有力的方式,就是發揮金融業的特質,務實而有效率地利用資金力量,支持重點產業升級轉型,推升台灣走向世界。
以金融挺產業,台灣金控聚焦幾個重點「3、6、18、淨零」:「3」指的是2019年起的「投資台灣三大方案」,首開先例由「投資台灣事務所」擔任服務窗口,以一條龍的方式,解決業者在投資過程中要跟各部會溝通的痛點,促成台商鮭魚返鄉,目前三大方案投資金額已達新台幣兩兆元;「6」指的是在2020年推動的「六大核心戰略產業(資訊及數位、資安卓越、精準健康、國防及戰略、綠電及再生能源、民生及戰備),以因應美中貿易戰及世界情勢劇變,並掌握疫情後的全球供應鏈重組先機;「18」指的是新南向政策,促進台灣和東協、南亞、紐澳等18國雙向互惠、多元合作,促進區域繁榮;「淨零」就是2050淨零目標,面對氣候變遷風險,既有模式可能都不適用,須以前瞻思維,推動執行更大幅度的改變與創新。
台灣金控相挺產業,主要由台灣銀行承擔政策任務,辦理三大方案是公股第一名,對六大產業放款更是同業冠軍,近年積極進入南向國家,協助台商國際布局,未來將持續拓展國際聯貸市場,提升海外據點效能,陪伴台商走得快、走得穩,成為世界經濟的關鍵力量。

雨天為客戶撐傘 協助疫後經濟穩步復甦
台灣金控成立以來,積極整合集團資源,架設台灣銀行、台銀人壽、台銀證券三大子公司間資源整合行銷平台,提供銀行、保險、證券多元化金融商品與服務;此外,按月召開集團資源整合委員會,管控整合行銷業務執行績效,透過目標管理及績效考核機制,促進子公司間業務合作,發揮集團資源整合綜效。
「台銀是金融國家隊的中堅份子,充分響應政府紓困振興政策,從大公司到中小企業、微型企業,都能感受到我們雨天始終為客戶撐傘的溫暖協助。」沈榮津指出,台銀在2020年簽約完成中華航空及長榮航空各新台幣200億元、總計新台幣400億元的振興融資專案,領軍支持國家聯外交通產業;至2023年3月底,台銀辦理各項紓困振興貸款16萬餘戶,金額約新台幣1.27兆元,是核准金額最多的銀行。
近年來氣候變遷已成為全球共同面對的挑戰,台銀已簽署赤道原則(積極管理授信案件潛在環境與社會風險)、TCFD(氣候相關財務揭露建議),並積極運用綠色金融資金力量,引導客戶轉型,包括承作綠電及再生能源產業放款,研擬開發綠色存款等綠色商品,對有融資需求的綠色產業提供更多資金來源,同時也鼓勵營業單位承作綠色授信專案,利率條件與借款戶的ESG表現連結,ESG做得愈好,愈省利息,推動良性循環。
沈榮津強調,身為金融業者,立基於社會信賴的基礎下,應抱持誠實、務實、踏實的態度,發揮穩定金融環境、支撐經濟發展的功能,扮演好政府和股東的夥伴、民眾和客戶的靠山的角色。他也以優質國營金控來自我期許,不僅要追求獲利表現,更要在淨零轉型、社會公益、公司治理等多元面向努力精進,實踐永續經營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