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 6屆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P26)發表《格拉斯哥氣候公約》,超過130個國家承諾在2050年達成淨零排放的氣候目標;各國也重申《巴黎協定》目標,努力將全球升溫限制在1.5℃的範圍。「阻止氣候暖化是全球共識,台灣當然不會置身事外。」國立台灣大學社會科學院院長暨政治系莫內講座教授蘇宏達,也是現任台灣歐洲聯盟中心主任,他如此表示。蘇宏達以歐盟與國際政治學者的角度,分析德國和法國的能源政策,同時針對台灣能源政策發展以及台灣ICT產業面對全球減碳趨勢的挑戰與機會,提出寶貴見解。

德國延後關閉核能電廠
廢核計畫仍不變
德國有一半的電力來自核能、燃煤和天然氣。德國自1960年至1970年發展核能,近半世紀以來,德國的反核運動從未停止。一直到了2002年國會通過廢核法案,德國正式走向廢核之路。原定2022年除役的核電廠,因為歐洲能源危機以及冬天電力供應吃緊等原因,關閉時程延後到2023年4月。
「核能是不是綠能?」蘇宏達認為此議題非常值得討論。
2022年7月6日,歐洲議會通過歐盟提案,將天然氣和核能列為環境永續的綠能,並且獲得超過半數的支持。蘇宏達指出,德國和法國的能源政策,是截然不同的兩種選擇。該項決議通過後,有許多人認為是法國以及歐洲擁核國家的勝利。
烏俄戰爭之前,俄羅斯是德國主要天然氣供應商。俄羅斯和烏克蘭開戰後,對於德國來說,便宜且源源不斷的天然氣中斷了,原定2022年要的兩座燃煤電廠也延疫至2024年3月底。蘇宏達表示,德國對於禁止進口俄羅斯天然氣,一開始的態度是猶豫的。因為少了俄羅斯的天然氣,對於德國的產業和經濟會造成極大的影響。隨著烏俄戰爭越演越烈的狀況下,歐盟成員國對於俄羅斯制裁達成協議,德國的態度也有所改變。
德國之前透過陸上管線大量接收俄羅斯天然氣,現在則全力加速興建海上液態天然氣接受站,尋找新的天然氣來源。由於歐洲冬季嚴寒,天然氣除了供應部分電力之外,也是供暖的主要能源。如今,隨著天然氣價格越來越昂貴,德國的民生經濟也受到嚴重衝擊。「德國的傳統能源與再生能源發電占比,大約各占一半。」蘇宏達指出,德國的傳統能源以煤、天然氣和核電為主,再生能源主要為風力、太陽能和生質能源。未來德國全面廢核之後,如何重新分配傳統能源與再生能源的占比,將會是新的難題和挑戰。
法國持續興建核子反應爐
同步發展新能源
法國總統馬克宏(Emmanuel Macron)2022年2月宣布新的能源發展計畫,其中包括興建六座EPR2核能反應爐,並有可能繼續興建其他八座。「法國不廢核,只是關閉老舊電廠。」蘇宏達認為,法國的核能政策與地緣政治和全球布局有關。法國擁有核子武器,在發展核武的同時,核能與核武兩者之間是相輔相成的。
法國曾經全力支持歐盟成員國推動「歐洲原子能共同體」國際組織,其目的就是希望全歐洲的核能廠都能使用法國的系統,這項計畫最後並未達成。核能發電主要是靠鈾分裂釋放熱能,法國的鈾礦來源充足,所以發展核能具有一定優勢。
目前法國電力來源有60%以上來自核電,未來將會逐漸降低核電占比,預定2035年降至50%。核能仍是法國主要的能源,法國將從2028年開始新建核電機組,建造成本超過500億歐元。蘇宏達表示,法國除了以核能為主要的電力來源之外,也積極發展新能源。而新能源能否取代核能仍是未知,需要持續觀察。

基於國家安全
台灣不能廢核
台灣的能源政策目標為擴大再生能源設置量,原定2025年再生能源占總發電量20%、燃氣50%、燃煤30%。根據經濟部能源局最新推估,2025年再生能源發電量占比為15.27%,較能源政策目標落後4.73個百分點,反映再生能源發展進度已有落後。「核能發電作為台灣基載電力的一環,是無法被取代的。」蘇宏達指出,2025年全面廢核是一個錯誤的決策。身為一位長期研究全球化、地緣政治以及歐美情勢的學者,他認為基於國家安全,台灣不能廢核。
「歐盟有一個跨國電力網能夠互相支援。例如德國電力不夠的時候,可以向法國購買核電、向荷蘭購買天然氣發電。」蘇宏達表示,台灣是一個海島,98%的能源仰賴進口,包括煤、天然氣、原油、鈾礦等。台灣周邊海域若是遇到颱風、海嘯,或是軍事騷擾、攻擊,從國外運輸能源的船隻無法靠岸,也沒有跨國電力網給予支持,台灣的能源存量可以供應多久的電力?
和天然氣、煤、石油等能源相比, 核能的安全存量是最久的。根據經濟部能源局提供的資料顯示,國內天然氣進口存量天數約10至11天、煤碳安全存量約39天、石油安全存量約146天、核能安全存量547天。蘇宏達說,沒有一種能源是100分能源。在確保國家安全概念下,維持核能發電是不得不的選擇。他認為應該讓現有的核電廠持續維持運作,讓核能發電占7%至10%,而不是全面廢除核電廠。
建構綠色供應鏈
政府需協助中小企業
為達成2030年溫室氣體淨排放量減碳55%目標, 歐盟正式提出「碳邊境調整機制」(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CBAM)計畫,並預計於2023年10月開始試行,2026年正式實施。歐盟碳關稅於2 0 2 3年1 0月起實施,美國版的碳邊境調整機制,預計2024年上路。「歐盟的碳邊境調整機制,意味著未來所有供應鏈都必須符合綠色環保規範。」蘇宏達表示,綠色供應鏈的成本比較高,對於台灣的ICT產業勢必形成壓力。他認為政府應該聯合產業公會,協助中小企業加速轉型。
建立綠色供應鏈需要很大的成本,中小企業不見得有這個能力。蘇宏達建議政府應該與產業共同合作,協助中小企業建立綠色供應鏈以及協助完成相關資訊的揭露與核實。此外,亞洲是全球各大品牌的重要生產基地,台灣應該聯合東南亞、韓國、中國大陸等國, 形成一個製造商聯盟,與歐美的品牌商談判。「綠色供應鏈增加的成本全部轉嫁給亞洲的製造商, 不公平也不合理。」蘇宏達說,APEC會議就是一個最佳平台,亞洲業者應該透過公會串聯為自己發聲。
淨零目標為ICT產業帶來龐大的轉型壓力, 卻也創造機會。台灣擁有深厚的ICT供應鏈實力, 許多電子大廠更是扮演綠色製造的領頭羊。「歐盟規劃在2035年禁售燃油車,低碳運具、智慧電動車等各類新型態產品, 將會是未來的趨勢。」蘇宏達表示,台灣ICT業者在電動汽機車產業有著關鍵角色, 只要加速朝向製造低碳化, 同時加強軟硬體技術整合能力,相信台灣的ICT產業絕對能夠開創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