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這幾年, 全球動盪不安, 美中貿易戰、COVID-19疫情、地緣政治、烏俄戰爭、通貨膨脹等衝擊不斷襲來,各項因素疊加影響,許多企業感嘆在這年頭經營企業真是太難了。對於世局變化,熱愛人文藝術的和碩科技董事長童子賢從歷史中找答案,了解當今局勢並非歷史長河中的特殊時刻,過去已然發生過,人類也從歷史中學到教訓。
有了這樣的認知,更能以從容的心態處理一連串的挑戰。
尤其,科技產業的發展,如今不再僅受到技術影響,還必須留意國際政治的動向。這樣的情勢,促使企業經營者須重新思考戰爭衝突對當今世界的衝擊,以及和平與合作的重要性。

戰爭衝突是常態 人類總會學到教訓
「回顧人類歷史,我們可以看到戰爭和衝突是常態。以過去百年來看,歷經了兩次世界大戰、越戰、韓戰及中國大陸內戰等等。也許有些衝突和仇恨依然存在,但是也有部分得到化解,這是因為人類其實是懂得修正的。」童子賢如此表示。
例如,一戰結束後,戰勝國對戰敗國祭出苛刻懲罰,導致彼此之間的矛盾和仇恨未能解除,且更為加深。新仇舊恨的累積,終於導致二戰爆發,兩次世界大戰相隔僅僅20年,也有說法認為二戰是一戰的延續。
童子賢特別提到英國經濟學家凱恩斯的先見之明。
凱恩斯曾參加一戰結束時的和談,他當時明確表示,戰勝國對戰敗國祭出苛刻的經濟懲罰,將導致戰敗國經濟衰退,進一步加深矛盾。然而,年輕的凱恩斯提出的見解並未受到重視,甚至遭到當時法國總理克里蒙梭的嘲笑及英國首相勞合喬治的指責,凱恩斯憤而退出代表團。
時間推移,在二次大戰後,世界不想重蹈覆轍,凱恩斯的主張終被接受。美國甘迺迪總統經濟顧問John K. Galbraith在其著作《不確定的年代》中提到凱恩斯的貢獻。一如既往,凱恩斯主張在二戰結束後,不以仇恨的方式對待戰敗國德國與日本。戰勝國這次聽進去了,也的確維持了長時間的和平。歐洲也在經歷拿破崙和希特勒侵略造成的彼此敵對後,最終通過成立歐盟,實現了國家之間的和平與合作。
「總之,凱恩斯認為,唯有透過和平的經濟手段,才能實現國家之間的和解與合作,他的觀點也的確對於二戰後國際政治的緊張局勢起了積極正面的作用。」童子賢服膺凱恩斯的觀點,以此觀察當今的國際局勢,「現在,美中關係正在深度影響經濟及產業發展,加上疫情和戰爭等外在因素,國家之間的邊界變得更加明顯,嚴重衝擊全球經貿合作,的確讓世界和平蒙上陰影,但我認為人類應該能從歷史中汲取智慧,不讓情勢惡化下去。」
童子賢並強調:「科技產業受到國際關係緊張干擾是常態,人們應該樂觀面對未來,畢竟科技產業縱然起起伏伏,然而拉長時間來看,可以發現科技產業總是持續向上發展產生正面貢獻。」
地緣政治影響 產業版圖轉移
科技不斷進展,和碩近年將發展重心放在電動車與車用電子、5G、物聯網等。針對電動車部分,和碩切入電動車品牌大廠特斯拉電動車供應鏈,提供中控台、自駕模組、電控單位及充電樁等產品代工生產服務。基於就近服務客戶,和碩跟隨特斯拉腳步於全球各地設廠。
近日,隨著特斯拉於今(2023)年3月初宣布將在墨西哥設立超級工廠,和碩也發布重大訊息,公告在墨西哥擴廠。和碩的墨西哥廠已運作20餘年,隨著客戶需求擴大,和碩跟隨客戶腳步於墨西哥逐年布局。
對此,童子賢表示,「地緣政治影響之下,特斯拉等公司的設廠受到政治和貿易壁壘的影響,且美國總統拜登上任後,大力推動基礎建設及強化供應鏈安全,希望能夠重振美國製造業,因此許多業者離開中國大陸,轉進美國,牽動全球產業板塊產生挪移。」
除了布局電動車領域之外,和碩也積極搶進太空產業,已與微軟、伸波通訊合作推出5G O-RAN(開放性無線接入網路)及企業衛星通訊計畫,透過衛星通訊加強5G通訊網覆蓋。童子賢非常看好太空產業,「目前位在天空的低軌衛星數量不超過一萬顆,但多方研究皆預估,至2025年,低軌衛星數量將暴增至十萬顆,地球上空將非常擁擠,網路傳播將更為方便。」他並指出,至2026年後,包含天上衛星、地面接收基站在內的衛星通訊產值將高達5,000億美元,超越筆電、桌機的2,000億美元,相當於半導體產業產值。

大鳴大放 呼籲台灣重新評估核能
一如上述提到的經濟學家凱恩斯勇於表達不容於當前主流的觀點,童子賢近來對於能源議題也是大鳴大放,建議政府重新重視核能,這不僅悖於當前政策,甚至也違背了童子賢年輕時的立場。「我以前堅定反核,但是數十年過去,第四代核能科技及其安全性已有大幅進展,因此,我覺得現在應該重新評估利用核能的可能性,以求取供電和環保之間的平衡。」他也呼籲政府應該將注意力從「短期民意滿足」轉向「正視發展問題」,尋求更好的解決方案。
根據國科會模擬指出,地球氣溫每上升兩度,台灣海平面將上升0.5公尺,台灣西南沿海部分地區將被淹沒,而隨著氣候變遷持續惡化,台灣也將失去更多土地面積,減緩氣候變遷已是刻不容緩。童子賢認為,寄望綠能去同時滿足供電及減碳兩大目標,恐是緩不濟急。至於其他的能源選擇,包括火力發電、天然氣發電等,也是各有利弊。童子賢指出:「以天然氣為例,天然氣發電效率比煤炭高,整體汙染程度比煤炭少。然而,天然氣的燃料成本較高,對政府財政會形成沉重負擔。而天然氣發電一樣排放大量二氧化碳,使用比例過高會違反保護地球免於暖化的世界潮流,會影響台灣形象。」
經過深入了解及比較各能源選擇,童子賢認為,綠能混合核能的能源政策是同時能夠顧及減碳及廉價充足電力的最佳解,「核能發電的確存在挑戰,例如核廢料處理及核災風險等,然而,我們同時也必須承認核能發電作為一種無碳能源,有助於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對全球氣候變遷和碳排放控制具有很大的意義。」
事實上,矽谷近年出現多家研究核能新技術的新創公司,希望透過技術突破,創造小型化、社區化、高安全係數的下一代核能,帶給人類更安全的核能,且歐盟已正式將核能納入綠色能源。因此,童子賢建議台灣不應一味地排斥核能,應與全球一致,重新探討核能發電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