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世界銀行最新發布的《緬甸經濟監測報告》(MEM),2025年3月發生的強震對緬甸經濟造成重大打擊,不僅對實體資產產生鉅額損失,也進一步惡化企業與家庭已面臨的經濟壓力。該報告預測,2025-26財年緬甸國內生產毛額(GDP)將萎縮2.5%,其中地震所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估計達110億美元,約占GDP的14%。
此次災害影響超過1,700萬人,重災區涵蓋曼德勒、實皆、勃固、奈比多聯邦區與馬奎地區,當中有約900萬人受創最為嚴重。世界銀行泰國與緬甸事務部主任Melinda Good指出,此次地震不僅導致重大人員傷亡與民眾流離失所,更使原已脆弱的經濟情勢雪上加霜,對人民的韌性提出嚴峻考驗。她強調,重建工作對協助弱勢群體至關重要。由於地震造成工廠關閉、基礎設施損壞、供應鏈中斷與人力短缺,導致各產業運作受到普遍干擾,經濟活動明顯放緩。世界銀行預估,本財年整體經濟產出將比原先預期減少約20億美元。其中曼德勒與奈比多兩地在4月至9月間恐損失多達三分之一的經濟產出。不過隨著下半年重建計畫的逐步推進,預期將有部分復甦表現。
此外,地震餘波發生之際,緬甸本就面臨多重挑戰,包括國內衝突、電力供應不足、匯率與貿易管制等問題持續存在,對經濟造成額外壓力。物價持續飆升,家庭收入與消費空間進一步遭到壓縮。至2025年4月為止的年度通膨率預估高達34.1%,對民生影響甚鉅。
貧困狀況亦持續惡化。根據地震前進行的「2024-25年緬甸地方電話調查」,全國貧困率達31.0%,與2023年持平,卻已遠高於2017年官方統計的24.8%。世界銀行模擬分析指出,此次地震可能導致貧困率進一步攀升2.8個百分點,顯著加劇家庭脆弱性。
世界銀行泰緬資深經濟學家兼計畫負責人Kim Edwards指出,緬甸接連遭遇政治、自然災害與經濟危機,已使家庭應變能力明顯削弱。為了生計,越來越多勞工被迫轉向附加價值較低的工作,就業品質與穩定性下降,同時也影響下一代的教育成果,對國家長期發展構成潛在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