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國會在2025年3月通過《碳捕捉、利用與封存法案》(Carbon Capture, Utilisation and Storage Bill,CCUS Bill),未來將成立專責機構建立市場及供應鏈,預料新增產值最高達到2,500億美元(約新台幣7.4兆元),而目前有哪些潛在封存合作案?政府及投入的企業看到什麼樣的產業前景?
碳封存以高壓永久注入岩層,助產業實現碳中和
從字面上來看,碳封存指的是將二氧化碳儲存在地層中,而二氧化碳可透過碳捕捉技術取得,因此可簡稱為CCS,如果將捕捉到二氧化碳再利用,則可縮寫成為CCUS。一般來說,CCS指的是直接從大型工廠等點源污染捕捉二氧化碳,並經過處理後封存,幾乎沒有外洩的機會,因此被視為難減排產業的脫碳救星。
而封存的原理是透過不斷施壓,使二氧化碳的溫度及壓力達到超臨界狀態(Supercritical State),呈現出類似液體的高密度,又像氣體能滲入孔隙中,並將其注入合適的地層中永久封存,避免重新回到地表。全球碳捕捉與封存研究所(Global CCS Institute,GCCSI)指出,儲存二氧化碳的岩層深度大約是地表下2至3公里,例如枯竭的油氣層、鹽水層。
值得注意的是,CCS技術多數只能實現碳中和,只有不會增加額外碳排且進一步減少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方法才屬於「負碳」技術,如結合直接空氣捕捉技術(DACCS),或者結合生質能(BECCS)。
國立成功大學資源工程系教授謝秉志指出,石油業早在1970年代就採用碳封存技術,將二氧化碳注入地底增加石油採集量,如今轉化成為全球能源轉型過渡時期的減碳技術,協助化石燃料發電等產業實現脫碳及碳中和。
馬來西亞碳封存潛力大,吸引日、韓、星談跨境封存
馬來西亞政府在2023年公布的「國家能源轉型路線圖」(National Energy Transition Roadmap,NETR),將CCUS列入6大重點發展領域,預計在2030年以前開發3個產業發展中心,並規劃在2050年以前再增加3個。
為實現NETR的願景,CCUS專法應運而生,法案內容以產業合規、監管規定等法律框架為主,涉及環境評估、封存設備監測等。Global CCS Institute資深封存主管Siti Aishah Mohd Hatta表示,該法案只是邁出第一步,政府接下來將針對執行細節、執照、費用、技術標準及監控要求等方面提出更詳細的規定。
儘管法規還有待完善,但在政府主導下,除了當地馬來西亞國家石油公司(Petronas)及砂拉越石油公司(Petros)積極響應,也有來自日本、阿布達比、英國、美國企業已經或有意願加入。根據馬來西亞非政府組織RimbaWatch的統計,當地目前共有10個計畫案,進展各不相同。
其中進展最快的、預估在2025年投入營運的是Kasawari海上碳封存計畫,整體設施距離砂拉越民都魯(Bintulu)200公里遠,包含完整的碳捕捉及運送流程,預計每年能從天然氣油田捕捉330萬噸二氧化碳,並透過海底管道注入枯竭油氣層,而設備總封存量為7,100~7,600萬噸,使其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海上CCS計畫之一。
身為產油國的馬來西亞擁有大量油氣層,是封存二氧化碳的絕佳場域,政府引述的資料顯示,當地廢棄油氣田與鹽水層的碳封存潛力總計約1,533億噸,預估30年內總產值達到2,000億至2,500億美元(約新台幣6兆至7.5兆元),能創造15萬至25萬個直接或相關工作機會。
擁有龐大碳封存潛力的馬來西亞也被亞洲其他國家相中作為減碳解方,例如新加坡、日本、韓國都與馬來西亞簽署意向書,有意將二氧化碳跨境封存在馬來西亞周邊枯竭的油氣田中,以降低碳排、應對氣候變遷。
亞洲天然氣與能源協會(ANGEA)執行長艾佛林翰(Paul Everingham)曾在一場論壇上表示,看好馬來西亞發展跨境CCS有3大優勢:大量的封存空間、成熟的油氣產業技術與政府支持。
此外,馬來西亞也希望CCUS能大幅降低難減排產業的脫碳成本。根據該國經濟部的資料,以製造業、發電能源業、交通運輸業為例,比起單純透過燃料轉換實現脫碳,3大產業使用CCUS能省下1,200億至1,300億美元(約新台幣3.6兆至3.9兆元)的成本。
全球碳封存容量持續成長,技術難題、社會疑慮仍待解
根據國際能源總署(IEA)的資料庫顯示,2030年全球碳封存容量可達約6.7億噸,相較前次統計成長10%,馬來西亞擁有得天獨厚的能源發展及地理環境,若能進一步將捕捉到二氧化碳再利用,可望創造新一波碳循環經濟。
不過,馬來西亞要充分發揮碳封存潛力仍有不少挑戰。光是在法規方面,東、西馬就出現不同調,且碳封存成本尚不明確,還沒落實的碳稅機制也導致企業採用CCUS的誘因不足,另外碳封存也被質疑是幫油氣業者續命、碳殖民,甚至有封存效果不佳、二氧化碳外洩的疑慮。
馬來西亞若想要在碳封存領域扮演重要角色,政府必須加速整合法規,提供完善的政策配套,降低企業採用CCUS的門檻,才能有效發揮其減碳的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