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於2018年正式成為高齡社會,預計今(2025)年將達到超高齡社會的標準,這種人口結構的變化對國家醫療產業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隨著醫療需求的持續增長和醫療資源的有限性,臺灣的醫療體系正面臨著人力短缺和財政壓力的雙重困境。為了找出一套兼顧永續性與照護品質的醫療模式,「在宅醫療」似乎是個解方,如何鏈結醫院與家庭,成為了健康照護體系的一大重要發展方向。
因應高齡化需求,在宅醫療成解方?
現階段全球已有許多國家針對在宅醫療進行探索與推動,期盼能將這樣的作法發展為長期的服務模式,在安全、有效地提供病人所需的醫療照護的同時,最大限度地提升病人的舒適度和滿意度。
那麼,在宅醫療是什麼?對於目前的醫療環境又能帶來什麼樣的改變?
在宅醫療,顧名思義,是指病人在家中即可享有原本需要到醫院才能進行的醫療服務,不過廣義上來說,在宅醫療的範疇可不僅於此,它可以擴大到居家照護、保健預防等。自1990年代初,歐美許多國家已開始探索在宅醫療的概念,並在政府和醫療單位的支持下,形成了許多相關政策和實踐。
而在亞洲地區,鄰近的日本曾經歷與臺灣相同的困境,因此發展出結合醫療與健康照護的在宅醫療照顧服務,讓醫療與長照結合,是臺灣目前發展在宅醫療的重要參考典範之一。
國際在宅醫療趨勢
國際上在宅醫療的主要趨勢包括「避免入院(AA,Admission Avoidance之簡稱)」和「提早輔助出院(ESD,Early Supported Discharge之簡稱) 」這兩大項,分別代表著不同的策略。首先,AA避免入院是一種根本的防治策略,即避免病人進入醫院。它適用於需要醫院資源進行治療的病人,但透過及時的在家醫療服務(如專業護理、急救治療等)即可安全地留在家中治療;ESD提早輔助出院則是為了加速病人從醫院到家庭的過渡,適用於已在醫院接受初步治療且狀況穩定的病人,但仍需持續接受專業護理和復健服務,可透過在家中接受專業的醫療和復健支援。
這種將醫療與日常生活整合的照護模式,目標是讓患者能在其熟悉的生活環境中獲得高品質的連續性照護,在過去對這兩項策略的實行結果也都表示,在家庭環境中進行照護不僅能改善病人的生活品質,還能減輕傳統住院帶來的壓力和風險,減少長期住院可能帶來的併發症,如院內感染。更
重要的是,在親近的家庭環境中進行休養有助於病人提升心理狀態;而對於醫院端來說,這樣的模式更可以減少醫療系統負擔,提供一個可持續性的解決方案。

圖1:在宅醫療服務示意圖
圖片來源:AI生成
FIND觀點
在宅醫療作為一種創新的醫療模式,不僅為患者提供了更加人性化和高效的醫療服務,同時也為醫療系統帶來了可持續發展的新方向。隨著科技的進步,未來更能透過創新應用與通傳技術,發展多元在宅醫療科技服務,奠定臺灣的在宅醫療基礎。
封面圖片來源:AI生成
參考資料來源 :
1.國家發展委員會
https://www.ndc.gov.tw/Content_List.aspx?n=2688C8F5935982DC
2.台灣在宅醫療學會
https://tsohhc.tw/what-is-hah.html
3.應對2025危機,日本在宅醫療怎麼做?
https://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530/article/127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