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我國將正式邁入碳有價的時代,未來企業超過定額的排放量將被收取碳費。由於我國電資產業的營運高度依賴電力,因此碳費開徵將影響產品的成本與利潤。
台灣將從2025年開始徵收,並於2026年繳納碳費。依據2024年8月29日環境部公告的《碳費收費辦法》,碳費徵收對象須滿足兩項條件:第一,應屬於政府所列管範圍及查驗的排放源,如電力、燃氣供應業及製造業;其次是徵收對象的直接排放與使用電力間接排放的年排放量,合計須達到2.5萬噸二氧化碳當量。在前述條件之下,目前約有291家企業、約500間工廠(場)將被徵收碳費,收費基礎約為1.55億噸碳排,占全國總排放量的54%。
碳費開徵將直接增加企業的營運成本。企業需要支付的碳費與其溫室氣體排放量成正比,因此,為減少這部分支出,企業必須更加精確的盤查,以及管理其碳排放。依照事業盤查登錄情形、經濟部能源查核制度申報資料,以及環境部查核結果,2023年符合應盤查登錄及查驗溫室氣體排放量排放源的事業共553廠(場),直接排放量合計約214.5百萬公噸二氧化碳當量,能源間接排放量合計約54.6百萬公噸二氧化碳當量,直接與間接排放量加總約270百萬公噸二氧化碳當量。
2023年符合應盤查登錄及查驗的事業之中,有218廠屬於電子資訊產業(簡稱電資產業),占比將近四成,其中溫室氣體排放量超過2.5萬公噸二氧化碳當量的工廠有185廠,約占85%,顯示我國電資產業面對碳費問題將首當其衝。觀察電資產業的排放熱點,直接排放量與能源間接排放量的占比為12:88,意謂我國電資產業以使用能源所產生的間接排放為主要的排放熱點,未來的因應措施也會著重在能源的使用,以及使用定量的能源之下,帶來更多的使用效益為主要策略。
以自主減量從源頭降低衝擊
目前電資產業主要以製程改善、能源替代、循環經濟與供應鏈管理,作為產業減碳的四大關鍵策略。首先是製程改善,製造階段是企業溫室氣體排放的主要來源,因此也是產業鎖定的減碳方向,目前主要以設備汰換作為減量措施,並針對使用率高或是涵蓋範圍廣的廠務設備率先處理,例如汰換成高效能的空壓設備、冰水主機或是泵浦馬達等以提高能源效率,進而達到減少能源使用帶來減碳的效益。
在能源替代的部分,產業對於使用再生能源已是共識,目前企業不外乎利用廠區的閒置空間,架設太陽能板或是風機等方式蒐集再生能源,只是透過閒置空間轉化的再生能源,占比都不到企業營運總用電的一成,屬於象徵意義大於實質意義的措施。
產業目前在思考與再生能源業者合作,透過企業能源採購協議(CPPA)的方式,取得長期、穩定、量大的再生能源做使用,目前政府也支持有再生能源需求的企業,與再生能源業者合作簽署CPPA,由政府擔保企業與再生能源業者長期的合作,以「再保險」方式促進國內低碳能源發展。
在循環經濟上,可分為設計與製造兩個階段,改變資源的使用方式,進而減少碳排放,透過設計可回收與可再利用的產品,企業能夠延長產品的壽命,拉長產品生命週期,減少對原材料的需求,例如電子產品採用模組化的設計,可以方便維修和升級,減少整機報廢的情況。另一方面,在原物料的選擇以重複利用為主,以避免在取得原物料上浪費更多的碳排,例如產品中的貴金屬或化學溶劑,採用廢棄物回收再利用的物料,降低重複開採或是重新提煉所帶來額外的碳排。
最後,供應鏈管理的部分在減碳過程中也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企業需要與產業鏈中的供應商進行合作,推動整個供應鏈的綠色轉型,例如要求供應商使用低碳材料和技術,並對其碳排放進行監控和管理。好比蘋果(Apple)要求其供應鏈中的所有供應商,必須在2030年前實現碳中和,這不僅提升了供應鏈的環保標準,還促進了整個產業朝向永續發展,從頭擴散到整個供應鏈體系。
碳費為溫室氣體總量管制排放交易鋪路
溫室氣體總量管制排放交易,顧名思義是政府針對國家溫室氣體的排放總量,進行排放上限的管制措施,並且排放上限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越降越低,而被列管企業可以獲得一定額度的免費排放量,但免費的排放量也會隨時間減少,直到取消。後續再依企業實際的排放情況,倘若扣除免費排放量仍超額的企業,則需要從碳交易市場上買回足額的排放量;反之,排放量低於免費排放量的企業,可以將減排的額度在市場上進行出售。
我國推動溫室氣體總量管制碳交易機制,有助於台灣與國際碳交易市場接軌,例如歐盟的碳排放交易系統(EU ETS),藉此提升整體碳交易市場的活絡。從減碳效益與減碳量來看,總量管制的制度下更能透過市場機制來驅動產業進行減碳,同時確保碳交易的價格是由市場進行決定,當需求(買碳排放權)大於供給(提供不使用的碳排放權)時價格的飛漲,勢必影響企業更加正視減少碳排放的重要性。因此實施溫室氣體總量管制碳交易機制下,也帶動企業低碳的競爭力,因為企業在減碳過程中會探索和應用新技術與方法,有助於達成企業減碳目標之外,更能確保台灣能夠在2050年邁向淨零排放的目標。
我國碳價高於鄰近國家 產業面臨挑戰
目前我國單位碳價高於日、韓相當多,並與新加坡的價格相近,不過2026年新加坡將再次調漲碳排單價,屆時不論是名目價格或是在考量免費配額與抵銷後的價格,都會遠高於我國每噸的碳價。當我國碳價格高於主要競爭國家時,對於在製造過程中高度依賴能源的電子資訊產業,是相當不利於產業的發展與競爭,當競爭國家的碳價格較低時,台灣的電資產業在國際市場上將面臨更大的成本壓力,進而影響整體利潤削弱其競爭力。
不過,企業為了避免支付更多的碳費或是碳關稅,將會推動一系列的綠色轉型政策,並投入減碳技術的創新研發,促使企業需要投入更多的資源進行低碳製造,短期而言會增加企業的資本支出,不過長期來看倘若綠色轉型成功,能有效降低企業的碳排,一方面減少碳費的支出,另一方面所製造的產品更加低碳,有助於提升企業在全球市場中的綠色競爭力。
因此,雖然我國目前訂定的碳價高於日、韓、星三國,尤其是電資產業特性與我們極其相似,也在國際市場上相互競爭的韓國,在未來的一兩年間,我國產業的競爭力會受到碳費徵收影響。但碳價較高也會造就更大的驅動力,促使我國產業邁向淨零碳排發展,克服眼前的挑戰後,將迎來更大的低碳經濟效益。
組織改革有助於提升低碳轉型速度
觀察目前國際大廠先後開始在企業內部推動組織改革,以面對未來淨零碳排的趨勢,而成功的組織改革不僅能提升企業減碳的績效,還能彰顯企業的低碳競爭力與品牌形象,在電資產業中例如蘋果以及三星(Samsung),都開始在企業內部推動組織改革。
在企業內部的組織改革可以由上而下分為三個階層,分別是領導階層、部門階層再到員工,首先領導階層的承諾以及示範是推動組織文化改革的重要關鍵,企業高層應該公開承諾預計的減碳目標與時程,並且以身作則參與各項減碳行動,將企業內高階主管的年度績效指標,與企業年度減碳達成實績進行掛勾,透過獎金的方式驅動高階主管的參與,同時透過定期的向員工報告,增強高階主管與員工對企業減碳目標的認同。
其次是部門層級,由於減碳的推動不是單一部門的責任,因此跨部門間的協作就顯得相當重要,也是企業在推動減碳行動時,能否順利執行的重要關鍵,因此企業必須打造出能迅速合作、彼此配合的組織型態,起初可以成立工作小組、永續委員會的方式,由同仁專職來負責企業的永續推動與減碳行動,作為跨部門之間溝通的橋樑,並肩負起監管企業減碳推動的責任。
最後,員工的參與是企業邁向設定的減碳目標重要力量,企業應該提供相關的教育和培訓,讓員工瞭解目前企業減碳的方向及作法,並要求他們在工作過程中配合。同時,企業可以設立獎勵機制,鼓勵不同部門的員工提出相關的創新減碳方案,直接參與在企業的淨零碳排計劃中,探索新的減碳技術和方法,不斷提升現有的減碳措施,以因應未來日趨嚴格的減碳目標。
(本文作者為資策會MIC產業分析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