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自年初川普政府上台以來,新公佈之全美經濟表現官方數據有限,然此有限數據依然彰顯,美國經濟持續穩健,1月份就業增長強勁、失業率有所下降,儘管聯邦官員就業受政府大幅裁員沉重打擊,近期新申請失業救濟數字並未出現明顯波動,惟民衆消費信心卻與各項經濟數據朝逆向而行。
二、據Conference Board最新報告顯示,2025年2月份消費者信心指數較1月份暴跌6.7%,為自2021年以來之最大降幅,同時,民眾悲觀的預期心理亦轉移至對新政府之執政觀感,據蓋洛普最新民調顯示,對政府處理經濟的方式持不贊成意見者高於贊成者,債券利率及油價下跌亦代表民衆對未來經濟的焦慮心態揮之不去,未受新執政團隊大力宣揚的黃金時代即將來臨之願景提振而有所改善。
三、分析指出,民衆焦慮的主因在於通膨率始終居高不下,消費者價格通膨率漲幅1月份達到3%,超過預期且依然高於聯準會的目標值,其次,黨派屬性亦影響預期心理,選後由於缺乏對執政者之信任,民主黨人士心態快速轉向悲觀,共和黨人持有較為樂觀的態度,獨立人士則幾乎維持不變。
此外,民衆的焦慮乃源於對未來之不安而非現時,據Conference Board調查顯示,消費者對當前經濟狀況的評估與去年10月份類似,對未來之預期則急劇下滑。
四、由於目前幾乎沒有任何其他經濟指標預示美國經濟將出現衰退,對於1月份零售額的下降,經濟學家亦僅將之歸咎於季節性調整,消費者情緒指標或失之偏頗,然不容忽視的是,消費者受恐慌心態影響,可能誇大對未來經濟情勢惡化的預判,專家指出,此刻的預測極可能蛻變爲未來的現實,若消費者因擔憂經濟即將衰退從而減少支出,勞工為保障生活不斷爭取更高工資從而推動通膨的螺旋式上升,皆可積極助長衰退預期的自我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