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德國東南方的捷克,由於和有歐洲矽谷之稱的德勒斯登非常接近,加上本身具有悠久的電子工業歷史,因此在COVID-19疫情之後,便決定擴大扶植當地的半導體產業發展,並鎖定台灣作為主要的外部合作夥伴。而在歐盟推出晶片法案之後,得到更多來自歐盟的資源挹注,其扶植本地半導體產業發展,與德國薩克森矽谷(Silicon Saxony)相互支援的企圖心,顯得更加強烈,並具體反映在各項針對半導體產業的政策優惠措施上。
本刊於2024年11月底受捷克投資局(CzechInvest)邀請,前往捷克參訪。除了與捷克投資局就該國半導體產業扶植計畫與獎勵政策上有進一步交流外,同時也訪問了位於布爾諾(Brno)的多家學研機構、當地IC設計公司,以及安森美(onsemi)位於捷克東部羅茲諾夫(Roznov)的晶圓廠。這趟幾乎橫貫捷克全國的參訪行程,讓筆者看見捷克對半導體產業的期待,同時也對台捷雙方在半導體領域可以合作的空間,有更進一步的了解。
捷克政府將扶植半導體產業定為重要國家政策,並積極向台灣企業招手。圖為捷克著名地標布拉格城堡,同時也是目前捷克總統府的所在地
ESMC領頭 捷克烏斯季享盡地利之便
台積電與博世集團(Bosch)、英飛凌(Infineon)、恩智浦(NXP)在德國薩克森邦德勒斯登合資成立的ESMC已於2024年8月下旬動土興建,進一步鞏固了該地作為歐洲矽谷的地位。與德勒斯登距離相當於台北到桃園、新竹的捷克烏斯季(Usti)地區,被捷克政府寄予厚望,希望能從以礦業、化工與金屬加工為主力產業的都市,轉型成半導體產業的衛星聚落所在。
烏斯季地區創新中心(ICUK)國際合作主任Ing. Tomáš Siviček表示,烏斯季是捷克與德勒斯登最接近的地區,其首府Usti nad Labem距離德勒斯登國際機場只有85公里,開車大約1個小時就能抵達。捷克首都布拉格跟德勒斯登之間,有一條計畫中的高鐵路線,預計2027年開工。通車後,從Usti到德勒斯登或布拉格的交通時間,可望壓低到半小時左右。
從德勒斯登到烏斯季的距離,跟台北到竹北相當。地利之便是烏斯季發展半導體產業的最大優勢因此,烏斯季地區最大的優勢在於優越的地理位置,再加上當地薪資水準約僅有德國的50~60%之間,以及採礦業轉型所帶來的摩擦性失業,使得烏斯季在勞動成本與勞動力供給方面,擁有很強的競爭力。事實上,德勒斯登的勞動力短缺是個陳年問題,許多在當地設廠的歐洲半導體業者都在人才招募方面遇到挑戰;非半導體業者也常有怨言,認為半導體廠開出的薪水太高,自己很難跟半導體公司競爭人才。
但需要注意的是,雖然烏斯季是捷克境內失業率較高的地區,當地仍不適合發展半導體封測這類需要大量勞動力的半導體製造業。因為捷克人口僅接近1,100萬人,且全國平均失業率很少高於4%,基本上是個充分就業的國家。因此,在捷克政府的規劃裡面,封測產業並非其追求的目標,也沒有對應的投資獎勵措施,尤其是需要大量勞動力的傳統封測。不過,如果是高度自動化的先進封裝,就有進一步討論的空間。
考量到烏斯季地區具有長年發展化工跟金屬加工產業的背景,筆者認為,台灣半導體產業鏈成員或許可將烏斯季看做一個類似高雄的地方。適合去當地投資設廠的業者,以半導體化學品與廠務相關的機械設備為主。
民間企業主導工業園區開發
由於捷克是一個具有高度工業基礎的國家,因此該國境內有相當多工業園區存在。不過,捷克的工業園區大多是由民間企業開發經營,不像台灣的科學園區是由政府主導並負責維運。
捷克主要的工業園區開發商CTP執行長Remon Vos表示,為符合電子與高科技產業對工業園區跟廠房的需求,CTP在進行園區規劃時,有許多地方借鑒了台灣科學園區的經驗。例如許多新開發的工業園區,除了廠房之外,同時也有員工住宅、市場、園區內的公共運輸系統等提高生活機能的附屬設施。
由於在設計規劃上參考台灣的科學園區,並且在工廠生產需求外,還照顧到生活機能等細節,已經在捷克設廠的英業達、宏碁/緯創等台廠,都是CTP的房客。近期英業達為了擴大在捷克的伺服器與車用電子產品生產規模,還向CTP承租了現址附近另一處更大的廠房,目前還在搬遷中。

英業達位於捷克布爾諾的車用電子生產線。為擴大營運,該生產線將搬往附近另一個更大的空間
針對半導體相關產業,目前CTP在烏斯季地區已經有多處工業園區正在運作中,同時還有一些新的專案正在進行。Vos透露,CTP目前還沒有進軍晶圓廠興建的規劃,畢竟晶圓廠不是一般的工業廠房。但有些園區的整體規劃跟廠房設計,可以符合半導體支援產業的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Vos認為,在捷克開發一個工業園區,比在台灣要容易。台灣的人口密度太高(按:約為捷克的四倍多),若要進行大規模園區開發,不只需要鉅額資金投入,而且開發期漫長;相較之下,捷克除了有既存的工業園區的改建更新外,還有不少地方有推動綠地開發(Greenfield)專案的操作空間。如果台灣的半導體供應鏈業者想要在捷克設立據點,甚至設廠,要取得水、電、土地應該是不會有太大問題的。
投資獎勵優惠眾多 投資局提供一站式服務
為吸引台灣半導體供應鏈業者前來捷克投資,政府提供了相當多樣化的投資獎勵,而且以半導體業的投資規模而言,很難不跨過得到投資獎勵的門檻。
根據捷克投資局提供的資料,如果半導體相關業者要在捷克設立製造基地,只要在三年內投資金額超過310萬歐元,並且其中半數用於新設備投資,就可以享有租稅減免、資本支出補貼等優惠;若是選擇在失業率較高的地區進行投資,雇用員工與進行員工訓練的成本,還可以享有更多現金補貼,同時租稅優惠與資本支出補貼的金額門檻也可以再降低一半。若半導體業者選擇在捷克設立研發據點,享有租稅減免與資本支出補貼的門檻則為40萬歐元,且其中需有半數用於設備投資。同時,研發中心雇用的人數至少要超過20人。
上面提到的只是捷克中央政府提供的全國性投資獎勵,不同地區還有地方政府提供的獎勵措施與優惠條件。且由於捷克是歐盟成員國,若半導體業者在捷克投資,還有來自歐盟的投資獎勵可以爭取。為協助台灣半導體業者獲得最好的投資條件,捷克投資局將提供一站式服務。有意在捷克投資的廠商,只需要跟捷克投資局聯繫,就能透過單一窗口爭取地方、中央乃至歐盟層級的各種投資獎勵跟補貼。
同時,在台捷雙方的法令銜接研究方面,則由捷克查理士大學與台灣政治大學於2023年底成立的供應鏈韌性中心(Supply Chain Resilience Center, SCRC)負責。SCRC主任David Emler表示,SCRC是一個由文、法、商學者組成的單位,除了研究產業政策、地緣政治等議題,尋求提升供應鏈韌性的可行方案外,法令制度也是該單位關心的主題之一。為了讓台灣的半導體企業能更有效率地掌握捷克與台灣在企業經營相關法令上的差異並做出調整,SCRC對雙方的法令做了許多比較研究,並持續提供調整建議給有意來捷克投資的台灣企業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