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機器人在製造業的應用再次受到市場關注,部分場域導入更多自主移動機器人(AMR)搭配機械手臂應用,以提高生產效率與產品質。其中,具備視覺功能的機器人,可為人機協作帶來更多彈性。
達明機器人視覺應用事業部副處長黃鐘賢博士指出,目前製造業處於智慧化的轉型期,不少製造業者逐步評估導入在產線上導入AI的成本與效益。對協作型機器人供應商如達明機器人而言,目前主要在教育市場的階段,協助客戶了解AI與數位工具如何解決製造現場遇到的問題,以及如何透過導入AI來帶動產業轉型。
現階段AI在製造業的應用方向之一,是優化既有的自動化流程,減少產線意外事故導致的成本。以產線上常見用機械手臂為產品鎖螺絲的應用為例,傳統上機械手臂會使用螺絲刀吸起螺絲,再將螺絲鎖進產品中固定的位置。
如果螺絲刀吸起的螺絲位置偏移、上下顛倒、吸到多顆螺絲,導致螺絲並未順利鎖進產品中。黃鐘賢說明,該產品在產線上移動的過程中,螺絲可能鬆脫並掉落在電子設備中,導致設備通電之後,立刻短路及燒毀,造成工廠的成本損失。為確認螺絲狀態,工廠可以採用具備AI視覺功能的協作型機器人,並在螺絲刀吸起螺絲的位置旁加上鏡子。鏡子可以照映出螺絲擺放的位置,再由機械手臂的攝影機進行影像識別,判斷手臂吸起的螺絲狀態是否合規。確認合規後,手臂才將螺絲鎖進產品中。若是螺絲異常,系統便能發出警報,提醒現場人員處理。
在產線上的每一個工作流程,都可以透過AI視覺辨識確認零件的組裝是否合規,以及產品是否有瑕疵,強化生產品質管理。黃鐘賢認為,在落地方面,工廠導入AI的挑戰之一是技術門檻。工廠若要將AI影像辨識相關應用導入機器人中,需要機器人控制工程師,以及熟悉視覺辨識的AI工程師,人力成本高昂。而達明機器人則直接整合AI視覺與機器人系統,提供客戶完整的軟/硬整合方案。工廠僅需要一位熟悉機器人使用介面的人員,即可應用AI機器人,有效減少工廠端設定與維護AI機器人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