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友善環境」這個概念仍相當前瞻,缺乏明確定義。除了日本的機器人友善資產促進協會(RFA)已經將機器人友善環境定義為「可以輕鬆導入、運行機器人的環境」之外,大多數國家並未明確指出什麼是機器人友善環境,只是政策或作法背後的精神,符合機器人友善環境概念。
日本RFA大力推廣機器人友善環境
為解決日益惡化的勞動力短缺問題,日本經濟產業省與其轄下的新能源產業技術綜合開發機構(NEDO),在2019年提出推廣機器人在各類產業應用的計畫,並成立「機器人實施模式建設推廣工作小組」。後續經過一系列工作內容調整,更名為現今的RFA,聚焦於推廣機器人友善環境,項下設有四個技術委員會(Technical Committee, TC),分別為電梯合作TC、安全合作TC、物理環境特徵TC、機器人群管理TC。
電梯合作TC主要基於RFA發布的電梯控制標準《機器人/電梯協作介面定義 RFA B 0001:2022》,鼓勵產業利用此標準進行梯控,並發布操作指南《機器人/電梯配合安裝/操作手冊RFA MN B 0201:2024》,逐步說明事前調查、施工、測試、驗收等實施步驟。
安全合作TC支援機器人與自動門、門禁系統間進行身分認證,並發布通訊標準《機器人安全協作介面定義RFA B 0002 : 2023/COR1:2023》,讓保全機器人、送餐機器人、外送機器人、清潔機器人等在內的各式機器人,能於戶外環境、室內公共區域、室內限制區域之間按身分驗證等級移動,與路徑上的自動門和相關系統進行溝通,以利樓層間移動,並同時遵照授權區域,執行所屬任務。
物理環境特徵TC目的為量化環境對機器人的友善程度,使機器人供需雙方有參考的劃分等級,評估場域是否屬於適合導入機器人的環境。TC考量環境設施相關法規,同時根據當前機器人的技術規格掌握平均移動性能水準,以移動難易度為環境友善程度進行分等。TC除發布環境友善程度的量化標準《促進服務機器人的移動—物理環境的分類和指標—建築物及其場所 RFA B 0003:2024》,也將發布搭建機器人友善環境的指導手冊。
機器人群管理TC旨在使機器人能多機協作,不分品牌、型號、功能,機器人皆能進行訊息傳遞。解決現有機器人若於狹窄通道相遇,則需人為介入的僵局。後續TC將推出用於機器人能相互傳遞訊息的通訊標準,定義機器人行為模式,例如待機控制、疏散控制、左側行駛等。
韓國祭出多項措施 打造機器人友善環境
為因應人口結構老化、勞動力短缺所帶來的挑戰,並著眼於產業轉型可能帶來的需求,韓國也決定擁抱機器人技術,引領產業創新。2023年,韓國產業通商資源部公布「先進機器人監管創新計畫」,規劃從四個領域加速機器人應用落地,計畫展開51項任務,當中眾多作法皆與機器人友善環境的精神有關,歸納後分為四種主要方向。
‧解除應用限制
檢視限制服務型機器人應用的法律,例如過往電力設備不得進入公園與植物園,將朝放寬法令的方向前進,允許30公斤以下的動力設備進入場域;在施工方面,現有制度不允許使用遠程控制的建築機器人,包含無人堆高機在內的應用,因此施工機器皆須由操作員進行。未來將規劃在機器人通過安全性認證,確保安全無虞的情況下推動建築機器人使用。
‧開創產業應用機會
物流運輸方面,原先機器人遞送服務將無上路的法源依據,《生活物流法》定義的運輸工具,將從現有的貨運車輛、兩輪車輛,增添機器人納入其中,促成機器人快遞、包裹遞送等服務發展;《戶外廣告管理法》也將允許機器人進行戶外廣告。
‧增加使用誘因
推機器人產品認證,例如農業機器⼈所屬機械分類、鑑定檢測,以降低農民對機器人產品選用困難;推行機器人使用獎勵機制,例如從模範企業、衛生評鑑相關評等項目納入採用機器人誘因。
‧建立基礎設施與制度
為滿足機器人管理需求,韓國政府計畫針對機器人建立起多個管理系統。例如針對電動車充電機器人應用設計的歷史管理系統,將記錄機器人應用中發生的事故類型、情境,建立事故資料庫、統一通報管道,以作為後續改善參考;倉庫管理系統(WMS)介面則將朝統一化方向發展,由政府出面串聯WMS、協會,開發WMS API作為連動機器人的國家標準,讓物流機器人在倉庫這類場域中更容易應用。
在法令規範與公部門單位方面,針對智慧建築領域,國土交通省、產業通商資源部也欲擬定規章,納入機器人在內的新興科技,制定智慧建築審查設計、建設標準、指南;針對機器人軟硬體開發工程師,韓國將推出專門的國家級資格考試;海關亦計畫新增服務型機器人項目等。
讓機器人能與建築物內的電梯等基礎設施互動,是打造機器人友善環境的重點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