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德國明鏡週刊電子報(Der Spiegel):Industrie: Aufträge gesunken - Deutsche Firmen bangen um Wettbewerbsfähigkeit - DER SPIEGEL
由於官僚主義、高能源價格及稅負,德國工商遊說團體正積極尋求政府提供救濟並對德國經濟的結構問題大吐苦水。但除了經濟疲軟,德國工業訂單存量持續下降,恐使情況雪上加霜、帶來大規模裁員。
根據德國聯邦統計局數據,經季節與日曆調整後,2024年3月工業訂單存量比上月減少0.4%。與前幾個月雷同,汽車業訂單減少係主要原因,並已連續第14個月下降。不過,其他交通載具製造領域,如飛機、船舶、火車訂單反而增加0.9%,發揮穩定作用,勘足以抵消汽車行業的下滑,近期飛機製造領域接獲大訂單更對成長有不小貢獻。
綜觀德國整體製造業的訂單積壓情況,Hauck Aufhäuser Lamp Privatbank銀行首席經濟學家Alexander Krüge消極表示,訂單持續下降致庫存減少,產能利用率繼續面臨壓力。
德國Ifo經濟研究所每月調查評估結果顯示,德國工業在歐盟及全球市場上的競爭力兩年來持續惡化。其競爭地位除自2022年第3季以來有所下滑,在歐盟以外地區,其表現更從2022年第1季起開始落後。專家Klaus Wohlrabe分析,德國工業將越來越難在競爭中確保自己的地位。
與2023年底相比,2024年第1季德國工業幾乎所有部門的競爭力均呈退步,僅製藥業與木製品(不包括家具)製造商例外。
而在歐盟以外的市場,除飲料業外,2024年首季所有行業的競爭地位皆不及2023年第4季。而到2022年底,原來在國內尚占有一席之地的企業,也有越來越多公司認為面臨國內壓力。
德國雇主協會Gesamtmetal理事長Stefan Wolf警告,目前以汽車及其供應商產業的公司受到的影響最為嚴重,未來3到4年內可能會裁減40,000到50,000個工作機會,已看到產業「去工業化」的開端,迫切需要進行結構性改變。
德國聯邦經濟部長Dr. Robert Habeck表示,德國已經失去整體競爭力,需要額外的投資誘因。2023年德國來自外國的直接投資下降12%,降幅超過歐洲平均。
據立場偏向業主的德國IW經濟研究所數據,2023年外國企業在德國的投資額僅約220億歐元。為10年來的最低水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