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電子報∣ 友善列印字體大小 文章分享-Facebook 文章分享-Plurk 文章分享-Twitter
全球貿易協定的未來將會如何
獲取產業訊息零時差!立即訂閱電電公會電子報。

資料來源:德國之聲等
隨著保護主義、新的衝突和中國的崛起​​,全球秩序有了改變,貿易自由化協議的未來將會如何?

當前全球貿易的協定相當多,包括關稅暨貿易總協定(簡稱關貿總協定General Agreement on Tariffs and Trade;GATT)、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WTO)、中歐全面投資協定(Comprehensive Agreement on Investment;CAI)、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RCEP)、跨太平洋夥伴關係(Trans-Pacific Partnership;TPP)、北美自由貿易協議(North American Free Trade Agreement;NAFTA)等,美國企業研究所(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研究員Derek Scissors表示,現在要簽署一項貿易協定已相當困難,較上一世代要取消關稅更為複雜。

Scissors表示,自由貿易協定的影響力對某些產業和社會團體而言,越來越難評估,這導致更多阻力;此外,貿易協定並不會讓所有參與的經濟體都具同等競爭力。

中國的崛起​​與全球貿易

最重要的是,中國的崛起改變了國際貿易格局;在15年的談判期之後,中國在20年前加入了世界貿易組織,當時的歐美確信,與中國的貿易將開放中國經濟,並開啟中國新的自由主義時代。

儘管寬鬆的貿易條件協助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並未帶來政治改革,相反的,中國共產黨領導人姿態更加高調,在20年後的今天,西方國家開始談論競爭制度,並祈求中國給予公平的競爭條件。

中國以其主要出口國的角色,從貿易協定中看到機會,如2020年11月,東南亞國家聯盟的十國和其他五國簽署了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該協議涵蓋人口數達22億,約佔全球經濟產出的30%。

近來甚至有報導指稱,中國正設法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omprehensive and Progressive Agreement for Trans-Pacific Partnership;CPTPP),這幾乎帶有諷刺意味,因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的前身為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其最初宗旨在於排除中國,並鞏固美國在亞太地區的經貿實力,然而自美國前總統Donald Trump脫離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後,該協議已無效力,其後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其他成員國便自行進行談判。

根據彭博社(Bloomberg)最近的報導,澳洲、馬來西亞、紐西蘭和其他國家的官員已與中國針對細節進行談判;不過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的條款可能會讓中國卻步,因其包括勞工、採購、國有企業、政府支持和補貼、電子商務和跨國數據傳輸等法規相當嚴格。

政治勝過協議

然而,政治行為並不總是基於協議進行;澳洲為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的成員國之一,並與中國達成自由貿易協定,但中國仍對澳洲的大麥、小麥、煤炭、酒、龍蝦和木材等產品徵收關稅;此外,在澳洲要求對COVID-19疫情起源進行調查,以及對中國在新疆和香港侵犯人權的行為進行批判後,中國中止了與澳洲的部長級策略經濟對談。

Scissors認為:中國不願針對其國家權利進行妥協,如中國所認為的「自由」貿易協議,並不允許外國競爭業者損害其國有企業;而中國和澳洲間的緊張關係顯示,北京正進一步擴大其對國家利益的定義,與北京進行談判的國家應了解,中國只針對有條件的進入市場進行談判,與之談判的國家應相對配合。

德國貿易與投資署(Germany Trade and Invest;GTAI)的東亞專家Christina Otte表示,澳洲的例子顯示了訂立自由貿易協定並無法避免懲罰性關稅等措施,但仍可以是促進締約國間貿易和制訂標準的有用工具;儘管亞洲存在各種政治分歧,但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仍達成自由貿易協定,Otte認為這顯示歐洲應有相對應行動。

制裁取代貿易

然而目前歐洲所做的並不多,如今年初中國對歐盟議會實施制裁,以為對27個歐盟國家針對中國在新疆開設拘留所進行制裁的回應,隨後歐洲議會投票決議暫停中歐全面投資協定。

美國貿易代表Katherine Tai對新疆議題,則呼籲各國進行全球貿易政策的策略性思考,因採用強迫勞動並無法在貿易成長之下促進工人與環境的進步,那是全球貿易走向低谷最殘酷的例子。

德國貿易與投資署執行長Jürgen Friedrich表示,地緣政治始終是貿易協定中的一個要素,無法改變;儘管如此,德國政府仍堅信可透過國際談判取得經濟與政治上雙贏的解決方案。

訂閱電子報 友善列印 字體大小:
獲取產業訊息零時差!立即訂閱電電公會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