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電子報∣ 友善列印字體大小 文章分享-Facebook 文章分享-Plurk 文章分享-Twitter
【圖解】近7成領導者認為「生態系」是成功途徑!它為何成企業競爭最熱關鍵詞?
數位時代吳元熙
獲取產業訊息零時差!立即訂閱電電公會電子報。

它是最複雜的商業模式,成功率只有15%,但它也是所有人不能忽視的新戰法、未來5年企業的競爭優勢。

靠著企業生態系策略,蘋果、亞馬遜、阿里巴巴成為世界級巨人,台積電稱霸半導體製造領域,更是電子代工一哥鴻海快速進軍電動車的絕佳武器。在比快、比創新的商場叢林中,這是每間企業都該認識的新存活法則。

「我們要打造電動車領域的安卓(Android)系統!」2020年10月以來,生態系(ecosystem)概念一次次攻占媒體版面,最大的推手正是鴻海。

鴻海成立MIH電動車開放平台後,僅半年時間,全球已有1,500家業者響應加入。轉瞬間,全球電子代工龍頭有了新面貌。

值得關注的是,這項舉動不只夥伴買單,投資人也很看好。宣布做生態系之前,鴻海股價約在80元上下,但統計至今年4月中為止,股價漲幅超過5成、站上120元,期間一度創3年多來新高紀錄。

不過,在以生態系為名的世界舞台上,主角不只鴻海一個。

頂尖企業最愛!生態系概念帶動20年變革

2021年初,輝瑞、羅氏、嬌生、武田、賽諾菲等10家全球製藥巨頭聯合出資,宣布組成非營利組織Accumulus Synergy,並將推出數據共享平台,透過即時更新、交換製藥數據等方式,提高各地健康衛生主管機關的審核效率,促成患者更便宜、快速取得新藥。

舞台另一端,IBM同樣想用生態系策略,敲開建築業大門。偕同開源軟體公司紅帽(Red Hat)與IT業者Cobuilder,在2021年4月宣布共同開發「OpenBuild」平台,找來建材商CEMEX、裝修業者Sol Services、房地產開發商Backe等5間建築圈指標公司,組成生態系。

考量到建築業各階段業者的數據與資訊交換不協調、有嚴重落差,長年造成工期延誤、成本超支等問題,在雲端大廠、產業領導業者助力下,他們有信心吸引更多軟體開發商投入,推出應用程序解決方案。例如,過濾、分析各類型建材的搭配數據,可以讓開發商快速找到符合規格的材料,未來並有機會吸引承包商、供應端採用,加速推動建築業數位轉型。

熱到不行的風潮,使得生態系似乎成為一時的「顯學」。事實上,這個延伸自生物學的商業概念,已成形超過20多年。

最聰明的那些人永遠都在替其他人工作。更好的做法是,創造一個生態環境,讓那些聰明的人為了你的目標耕耘。

昇陽電腦(Sun Microsystems)共同創辦人比爾.喬伊(Bill Joy),1990年

互補、共生,讓生態系成員更茁壯

想像一下,一座森林是由哪些要件組成的?老虎、兔子、鳥類、昆蟲……,加上各式植物與微生物,當然也少不了陽光、空氣、水與土壤。由物種與物種、物種與環境互相影響,維持森林運作。

1993年,美國學者詹姆斯.摩爾(James F. Moore)率先提出較完整的企業生態系(business ecosystem)定義:「不要把企業視為單一產業的一員,要視為橫跨多種產業的生態系成員之一;企業圍繞著一個創新(想法、產品或服務),在一個商業生態系統內,共同演化出各項能力。」

就好像個人很難徹底地離群索居,市面上的企業或多或少都有運用到生態系概念,最簡單的理由就是,「我一個人做不來,需要大家的幫忙。」清華大學講座教授洪世章認為,生態系是一種動態組成,應用在產業面則可詮釋為「基於共同理念或信仰的各路人馬,藉由交換價值而演化共生,但其中並沒有固定的組成與規範。」

試著依據企業在現有環境裡的實務做法,大致可分為3種類型:平台、解決方案與價值核心(如下圖)。

平台型:像是電商業者亞馬遜(Amazon)、阿里巴巴,最初是媒合買、賣兩方,逐步擴大生態圈,演進至金融、實體超市等領域。Uber、Airbnb等共享經濟也是相同道理。

解決方案型:結合多個廠商的資源、商品,提供給顧客模組化、客製化服務。多數會有一家關鍵業者擔任協調者角色,如台積電出面整合矽智財(IP)、電子設計自動化(EDA)等業者資源,結合自家製程的參數,減少半導體設計過程中的阻礙。

價值核心型:基於特定目標、族群,尋找能強化影響力的業者,但業者與業者之間可獨立運作。如電商平台momo購物網,近年來開始與同集團的電信公司台灣大哥大合作,透過點數(momo幣)、門市互相串連資源。

不過,這樣的分類方式只是為了方便理解,隨著時間、環境不同,企業生態系經常會變化、調整。如亞馬遜早期是電商為主的平台型生態系,但是隨著業務擴展,像是併購實體超市Whole Foods(全食超市)後,便漸漸轉為價值核心生態系。

近7成經理人:生態系將帶來1成營收

根據波士頓顧問(BCG)統計,嘗試生態系的眾多企業裡,只有15%能永續經營。換句話說,陣亡率高達85%。既然如此,為什麼企業爭相投入?

諮詢機構安永(EY)在疫情期間調查全球570間企業,發現多達三分之二(68%)的企業領導者認為,「生態系統與夥伴關係」是在當前市場成功的唯一途徑。同時,他們考慮在12個月內打造創新的合作夥伴關係。

安永另一項針對400多位董事級別以上的經理人調查也指出,約67%的受訪者認為,「未來5年內,生態系帶來的收入將占整體營收10%。」

Salesforce或許是最成功的案例之一。

來源:Ken Wolter / Shutterstock

1999年憑藉單純的雲端CRM(顧客關係管理)業務起家,Salesforce自從2006年推出企業解決方案平台AppExchange後,結合軟體開發商、顧問公司、垂直產業客戶回饋,不斷壯大規模,發展行銷、電商、會員等全方位解決方案,目前已成為B2B領域最賺錢的生態系。

研究機構IDC預估,到了2024年,Salesforce每賺1美元,就能帶動合作夥伴獲得5.8美元收益。

自建生態系風險高又燒錢,小企業怎麼做?

場景回到台灣企業,「我覺得多數是想自建生態系,但還在演進的路上。」政治大學商學院教授兼副院長邱奕嘉指出,理想的生態系至少需有3種特質:多物種參與者、互補性與形成保護機制。

他以台灣大車隊從乘車平台服務跨到洗衣、清潔領域為例,成員從計程車司機擴大到居家清潔人員,好像有一點生態系的感覺,但是兩種業務之間的互補性不太明顯,也沒有因為多了清潔業務,而增加企業服務整體價值、形成保護機制,加上營收貢獻還不明顯,「嚴格定義還不算是生態系。」

「做生態系是顯學,可是我必須說非常、非常有機會失敗。」波士頓顧問公司(BCG)董事總經理暨全球合夥人徐瑞廷解釋,因為技術進步、開放成本降低,現在要打造數位平台相對容易,但是做平台服務的前期需要燒錢創造規模,要想想自己能不能撐下去。

生態系商業模式的組建費用高昂,上百個失敗案例平均繳出新台幣52億元(約1.85億美元)的學費。

根據美國研究公司PitchBook數據,2010年以來在美上市的100多家平台型企業裡,有64%公司在上市時都還在虧損。

「科技生態圈更多時候是技術跑太快,環境還沒跟上。」日本軟銀的服務型機器人Pepper就是很好的例子,當年造價成本高、能做的事不多,企業很快就喪失興趣。現在局勢很不一樣,成本低、服務多元,用戶的接受度也變高。

因此,在自建生態系之外,「你可以『加入』生態系啊。」徐瑞廷指出,以近年來的外送平台現象為例,大型零售、批發品牌當然可以砸錢自建(外送)平台,但是也要評估自己有沒有辦法做出差異化,讓原有會員客戶願意改變行為,到線上消費。典型的做法,其實是加入主流生態系,最大化你的企業價值,會更容易一些。

多年前,摩爾在提出生態系模式時,也點出了其潛在風險:「商業生態系統之間的競爭,是促成產業轉型的關鍵,而不是個別公司之間。」

換句話說,要不要做生態系是一件事,但是更要注意的是,有沒有生態系正在影響你的業務?

像是Salesforce在投資人簡報中點出,目前產品市占率超過20%,大幅領先甲骨文、SAP、微軟和Adobe。然而,當微軟、Adobe與C3.ai三方聯手,計畫推出以產業類別資訊區分的人工智慧CRM解決方案,Salesforce股價也在消息當天傳出應聲下挫3.41%。

「生態系模式像地震,可能一下就讓世界改變了。」徐瑞廷強調,「我比較想提醒企業,你還能留在舊路上嗎?」

平台經濟、產品多樣性⋯⋯ 跟生態系差別在哪?
從特性來看,Uber、Airbnb等平台型公司是生態系的「基本款」。透過平台擔任關鍵協調角色,媒合車輛、房間給有需要的消費者,平台若想要壯大,得協助供給方和需求方一起「共生」,否則有車、沒客人或有顧客、缺車輛,三方都討不到好處。
產品多樣性和生態系的差異,則以蘋果(Apple)生態系來比喻最為好懂。蘋果最早賣電腦、筆電,後續卻推出了智慧型手機、藍牙無線耳機到智慧型手錶,有多元的產品線,但消費者愛買多種蘋果產品的原因,往往是因為用一個帳號能享有良好的協同操作、軟體共用、互連體驗,搭配使用能有效提升價值。

責任編輯:郭昱彣、林美欣

訂閱電子報 友善列印 字體大小:
獲取產業訊息零時差!立即訂閱電電公會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