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電子報∣ 友善列印字體大小 文章分享-Facebook 文章分享-Plurk 文章分享-Twitter
專訪IDC台灣區總經理江芳韻 - 萬物AI席捲全球 ICT市場的挑戰與機遇
獲取專題報導零時差!立即訂閱電電公會電子報。

近年來,ICT產業深刻體驗到AI人工智慧帶來的強大影響。2022年11月,由OpenAI開發的AI聊天機器人ChatGPT在全球掀起波瀾,正式揭開「生成式AI」殺手級應用的序幕,加速企業數位轉型的步伐,為ICT市場帶來新的發展契機。

根據IDC Taiwan(國際數據資訊)發布的2024年台灣資通訊(ICT)市場重點趨勢預測,今(2024)年台灣ICT需要關注的五大趨勢中,就有三項和人工智慧有關,包括:AI走向個人裝置、生成式AI的全面產業化,以及生成式AI應用於資安以實現網路自主化。

無所不在的AI 企業科技
預算支出激增

「無所不在的AI(AI Everywhere)將成為科技產業發展重要的轉捩點,未來企業將更關注AI技術投資以及AI驅動的產品與服務。」IDC台灣區總經理江芳韻表示。

影響2024年景氣發展的因素,絕對少不了「科技創新」。根據IDC調查,高達九成企業表示,今年科技預算支出會超過2023年,尤其是在手機、平板、PC、穿戴式裝置等終端消費性產品。

在生成式AI的帶動下,IDC預測,台灣人工智慧平台(AI Platform)市場規模,將從2023年的6,690萬美元,成長到2024年的8,390萬美元,成長率上看逾25%;預計到2027年,全球在AI解決方案的科技支出,將成長至五千億美元以上。

生成式AI的問世,讓AI應用從「單一技術」走向「多工處理」。「以前AI只能做一件事,不是影像辨識,就是聲音辨識,它沒有辦法同時做很多事,但生成式AI是一個很大的突破,它能帶領我們到AI Everywhere的境界,做到更逼近人類、能同時針對不同事情處理、反應。」江芳韻指出,企業透過生成式AI應用,將有助於提高勞動生產力,創造顧客個人化體驗,同時加速研發效率,甚至帶來商業模式的創新。

就現階段來看,生成式AI的應用場景,以軟體開發、產品設計、客戶互動、行銷公關、銷售、供應鏈、人力資源、財務、製造,以及研究等十大領域為主,其中亞洲地區企業,則聚焦在產品設計、軟體開發、客戶互動、行銷公關及供應鏈管理。

2024 年迎接AI PC 新紀元
引爆下一波AI 變革

隨著生成式AI如火如荼發展,今年最值得關注的AI關鍵字,莫過於AI PC──「AI走向個人裝置(PC)」。

「AI在ICT產業,過去一直有很多討論,例如AI in Data Center(資料中心)、AI in Mobile(行動裝置)、AI in Wearable(穿戴式裝置),但唯一一個直到今年才被提到的,就是AI in PC。」江芳韻強調:「2024年將是Ready for AI PC的一年。」

在2025年Windows 10停止服務支援及生成式AI應用的彰顯下,AI PC發展將逐步顯露雛型,預計2024年AI PC將成為AI市場最亮眼的明星。

根據IDC調查,2023年全年AI PC在整體PC市場出貨量占比低於10%,「今年已經Ready for AI PC,在軟硬體支援度也都到位,預期2024年AI PC占比可以大幅成長至三成。」江芳韻認為,這波成長動能,預計會先在商業市場發酵。

當AI走向個人裝置,對企業來說有什麼好處?調查顯示,38%企業相信導入AI PC將大幅提升營運效率,31%企業認為AI PC能加速資料分析及數據洞察能力。

此外,四成以上認為可強化顧客個人化體驗、提供即時諮詢決策,透過AI PC優化與消費端的互動關係。

江芳韻舉例,「以往,如果員工PC故障,第一時間會去找IT部門,由IT人員協助維修,但透過生成式AI,它會自動生成說明書、教你排解問題的步驟,或自動產生程式,直接幫你排除PC故障的情況,這就是AIPC對企業提升效率的情境之一。」

IDC預期,到了2026年底,將有80%用於商業用途的新採購PC,搭載專為在地端運行大型語言模型(LLM)應用而設計的AI晶片,達到企業期待的增進產能、提升效率,減少延遲、降低成本,同時保護數據安全。

算力奠定AI 根基
台灣最大競爭優勢

面對AI巨浪來襲,「算力」被視為一切的基礎。

「不論你用的軟體平台是什麼、或打算要跑什麼樣的應用,如果沒有底層的硬體支援,是完全沒用的。」這裡所謂的底層硬體,就是算力。

AI是一種演算法,也是一個模型、一個軟體,但是必須啟動「硬體」,才能驅動「算力」。換言之,沒有硬體,少了算力,就不會有AI。
「目前所見的各種先進裝置,例如手機或資料中心(DATA CENTER),都需要先進製程的AI晶片,在這方面,台灣是領先全球的,這也是AI發展下台灣最大的競爭優勢。」江芳韻認為,握有強大的算力優勢,為台灣在AI領域奠定很好的發展基礎。

另一方面,當算力增加,「熱」也會增加。因此資料中心(DATA CENTER)的散熱系統就必須升級,包括氣冷式或液冷式,都是未來趨勢。此外,高算力帶來的,除了高散熱需求,還有高傳輸力,不僅記憶體的傳輸速度要升級,連接器的傳輸介面、甚至無線網路卡,都要升級到最新規格,才能在全球AI PC市場搶下一席之地。

科技巨擘自研晶片
IDC:是機會也是挑戰

然而,隨著AI應用層面更細緻、更精準,既有標準晶片的處理能力,已經無法符合科技巨擘愈來愈客製的AI晶片需求,為了滿足各種客製化的AI應用,許多軟體大廠開始自製晶片,在全球掀起一波自研AI晶片的風潮。

根據IDC統計,2019年「AI硬體」市場僅480億美元,相較「非AI硬體」市場的1,330億美元,差距甚遠。但到了2022年,AI硬體市場已上看1,000億美元,非AI則下滑至1,260億美元,在AI持續蓬勃發展下,預估2027年AI硬體市場將來到1,910億美元,以兩倍以上的YOY(複合年增長率)大幅超車非AI,成為硬體市場的主流。

當市場對AI晶片有更多客製化的需求,不僅改變原本的供應鏈流程,也讓原本已經習慣與NVIDIA、AMD等硬體製造商合作的半導體業者,開始面對與軟體大廠的合作挑戰;而這樣的趨勢,不僅對既有供應鏈造成衝擊,也可能對產業結構產生影響。

AI會不會讓台灣ICT產業重新洗牌,現階段還很難說。江芳韻認為,「這是一個新的機會,但同時也是一個挑戰。」

隨著科技巨擘對客製化晶片的需求增加,自製晶片的趨勢崛起,晶片龍頭獨霸一方的局勢將被顛覆,各種新創、IC設計公司,將有機會從中找出新的商機,藉此拓展市場;與此同時,當AI晶片開發設計的競爭日趨激烈,台灣業者能不能趁勝追擊,具備迎擊新市場的know-how,以滿足客戶多元化的需求,也是未來的一大挑戰。

AI為台灣ICT產業帶來新的機會與挑戰。作為全球晶片霸主的台灣,未來必須發展出更具彈性和多元化的策略,透過提升技術實力、擴大合作範疇,在站穩AI硬體市場的同時,也能因應科技變革的洪流,在全球AI浪潮中掌握先機。

獲取專題報導零時差!立即訂閱電電公會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