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電子報∣ 友善列印字體大小 文章分享-Facebook 文章分享-Plurk 文章分享-Twitter
迎接全球科技產業新商機 - 5G、區塊鏈、AI、量子科技引爆智慧新生活
獲取專題報導零時差!立即訂閱電電公會電子報。

美中台新關係下,綜合整體顧能(Gartner)、IDC、集邦科技(TrendForce)、資策會MIC、Digitimes Research 等國內外科技領域調查機構的報告,可以歸納出2021 年全球科技產業與前沿科技相關的四大關鍵,以及智慧生活應用的一大現象。這些新未來將帶動科技產業龐大的商業契機,台灣科技廠商應全力迎合這趨勢下的創新商品與解決方案,穩固台灣科技產業在全球舞台的地位。

5G 普及:企業專網應用率高
由前沿科技帶動的智慧應用與商機之中,5G 無疑仍是重中之中。資策會MIC 指出,全球5G 網路布建速度遠比4G 快速,全球5G 用戶數將從2020 年1.9 億成長至2021 年3.3 億,預估全球電信商將在2020 至2025 年花費1.1 兆美元建置網路,其中有近8 成比重使用於5G 領域,顯示電信商對5G 商機寄予厚望。尤其企業市場更是目前行動營運商重點布署所在,包含智慧醫療、智慧交通、智慧製造,以及專網市場等領域也備受重視。

在台灣,5G 專網商機確實受到高度期待,IDC 台灣提出的2021 年台灣ICT 市場十大趨勢之中提到,5G 正式開台之後,電信業者除了冀望消費者能盡快採用5G 服務外,企業市場採用5G 專網更是營運商未來數年提升營收獲利的關鍵焦點,預計到2025 年,台灣將有5 成企業採用專網。

IDC 進一步分析指出,企業專網將會有4 種不同方式布建,包括1. 公網2. 營運商的專有網路3. 混合型專網4. 企業自建私網,在成本效益考量下,預計第二和第三類將會是未來5G 企業專網布建的主流。未來5 年台灣使用5G 企業專網的產業預計將以製造業為主,尤其是在半導體和高科技領域,其次在醫療和石化業,部分的政府單位和大學也有專網需求,預估2025 年有台灣將有5 成企業會採用5G 專網服務。

搶攻5G 專網商機,中華電信採用Microsoft Affirmed Networks 核網, 搭配以色列ASOCS基站與台廠CPE,在林口新創園區建置全國第一座5G SA n79 的新創實證場域,以促進國內5G與新創產業發展,擘劃新創與產業對接應用,使得5G 實驗場域快速接軌市場需求,擴大發展5G及AIoT 等智慧商業應用。另外,遠傳也正積極透過5G 專網拓展智慧工廠、智慧製造、智慧零售等產業商機,並將5G 科技動能運用於城市治理的公共安全、健康照護與在地安養與長照,提供市民更便利生活。例如,透過與新竹市政府合作,遠傳運用大數據分析2021 年新竹燈會人流資訊,為人流及車流安全管制添加科技助力;社區也可運用科技實現5G 遠距照護與遠距診療,或是5G 遠距教學落實智慧教育。

區塊鏈技術:
引領數位身份認證2.0 時代

隨著區塊鏈技術愈來愈成熟,數位身份認證應用也將更加普及,認證方式也將進一步升級。

回顧台灣數位身份認證的發展,2019 年可謂台灣邁向數位身份認證元年,當時中華電信以指紋、人臉辨識等數位認證服務搶市,耕耘數位創新加值業務,2020 年看好資安、物聯網成長最快,數位身份認證也逐漸開始貢獻營收。2021年「基於區塊鏈的『自主身份』將逐步啟動,引爆數位身份認證2.0 時代的來臨。」IDC 台灣分析指出,疫情期間的社交距離限制使得數位經濟活動較以往更為興盛,在此同時卻也顯現出數位經濟環境中,仍然缺乏一套以「消費者/使用者」為核心的身份認證框架。現行數位身份框架中,數位身份是由服務提供商授予使用者,相關資料也掌握於服務商手中,跨數位服務時身份無法互通,消費者既倚賴服務商卻又擔心個人資料遭到外洩;隨著新常態到來,以及各國對於個資保護相關規範越趨嚴謹,IDC 認為數據主權應該回歸到使用者手中,進入Digital Identity 2.0時代。

IDC 進一步指出,Digital Identity 2.0 之下用戶得以完全掌握個人資料的流向,並可用同一個數位身分於不同的數位服務中,透過區塊鏈的去中心、不可篡改、不可否認之特性,實現自主身份(Self-Sovereign Identity )。IDC 也預期,由於全球醫療產業大多已建立數據交換標準,故2022 年醫療產業將率先實現自主身份;在台灣,保險業已開始積極推動產業級別的區塊鏈資料交換平台,預計保險與醫療業則有望成為台灣推動自主身份的先行產業。

AI 科技 : 迎向新發展階段
從2016 年開始受到高度矚目的人工智慧(AI),在2021 年仍將持續往前推進。IDC 認為,為了在瞬息萬變的未來世界取得先機,可協助企業掌握現況且輔助決策的新世代解釋型AI 應運而生。IDC 分析,相較於傳統AI 只能針對相對單純的因果關係提供建議,新世代解釋型AI 可因應不同應用情境提供跨學科的多元分析結果,有助於企業更從容的面對不預期事件、下達決策,預期企業採用率將於2021 年達到53%,金融、健康、製造與零售等將是先行導入的重點產業。

其次,Gartner 提出2021 年AI 將走向工程化(AI engineering) 的論調。Gartner 分析,AI 專案經常面臨維護、擴展和管理的難題,未來穩健的AI 工程策略將提升AI 模型的性能和可靠度,提供AI 技術投資的價值。此外,AI 工程將與多項領域和技術結合,讓AI 成為軟體開發概念「DevOps」流程的一部分,而不是一套獨立專門的項目,這也將使「負責任的人工智慧」(Responsible AI)興起,進而解決信任、透明、道德、公平和法遵的各種問題。

就應用面,DIGITIMES Research 提出AI賦能機器人流程自動化(Robotic Process Automation;RPA) 的看法。DIGITIMES Research 指出,企業數位轉型風潮持續升溫,而AI 賦能RPA 可望為企業智慧化奠根基,因此近來RPA 業者相繼導入AI 技術推出智慧流程自動化(Intelligent Process Automation;IPA)產品,助企業用戶利用AI 技術優化流程及探索其他AI應用可能性。

DIGITIMES Research 進一步分析,早期RPA產品以規則基礎(rule-based)為主,近來業者相繼推出融合AI 技術的IPA 產品,利用影像辨識、自然語言處理(NLP)等AI 技術來處理更加複雜的自動化任務。透過導入AI 技術,除能賦予原有RPA 產品智慧能力外,企業用戶亦可藉由使用這類產品開始熟悉AI 應用,有助於企業探索其他AI 應用發展的可能性。現有RPA 核心方案業者已運用AI 技術來提升理解文件內容的能力,後續將朝流程自主學習及數據分析預測等智慧化應用發展。DIGITIMES Research 分析師陳辰妃認為,隨著企業數位轉型需求增加,RPA 市場熱度持續升溫,RPA 方案將朝提升產品易用性、流程智慧化及跨平台相容發展,然企業在導入RPA 工具前,需審慎評估企業營運流程,且慎思RPA 開發維運人力與資安防護能力,才能發揮流程自動化價值,提升企業營運生產力。

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MIC)則提到,AI 將從雲端進入邊緣運算設備,雲端服務供應商關注於邊緣運算「雲端至物端」(Cloud to Thing)介面,在2015 年之後,亞馬遜AWS、Google 雲端平台(GCP)、微軟Azure 提出自身邊緣運算晶片處理器發展項目,意圖將配置在物端的晶片處理器,擴展成為雲端服務的前緣,2021 年後將進入收割期。雲端服務供應商夾帶雲端優勢,同時藉由自身晶片的投入,打入邊緣甚至更底層的終端設備,將重新定義邊緣運算的產業發展路徑與商業模式。

量子科技:
2021 年全球最新科技戰場

量子電腦(Quantum computer)被視為下世代最重要的運算工具,不僅美國、中國大陸、日本等政府都高度關注,將量子科技定為重要國家戰略科技領域,包括IBM、英特爾(Intel)、Google、微軟等科技大廠紛紛投入研發資源,因此2021 年量子科技的發展態勢,也是牽動整體科技產業發展的關鍵科技趨勢之一。

由於量子科技將是繼太空、國防領域之後最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角力新戰場,世界各國皆投入大量資源研發,促使未來量子技術將對資安、產業、金融與國防等面向產生極大的衝擊。

迎合即將來臨的量子新世代,台灣政府規劃跨部會資源啟動國家隊計畫,預計5 年總投入經費約為新台幣80 億元,以因應未來量子世代所帶來的變革。

科技部指出,台灣研發量子科技研究主要以政府發起及學術界的各大學、研究單位投入作為起始點,進行量子科技軟硬體的研發。前期科技部量子電腦專案計畫兩年補助已獲初步成果,為加速量子科技關鍵技術的研發,使台灣能與世界上量子先進技術比肩,並在未來的量子新世代能佔有一席之地,未來將擴大資源投入,鼎力支持量子科技研發。除將聚焦量子元件製程,研發面向更將聚焦於「量子元件」、「量子電腦」、「量子演算法」及「量子通訊」等技術項目或跨項目整合發展,希望在有限的資源下,結合不同領域之人才與團隊,打造最適合台灣發展的路線。

科技部政務次長林敏聰表示,量子科學等基礎研究往往需深耕多年,短期內未必能夠立即獲利,但卻是國家技術與產業能否持續升級的關鍵。科技部的核心任務之一,就是確保全國科技發展的步伐,能一步一步地走在以基礎研究構築的夯實基礎上。以量子科技為例,唯有將其中的關鍵技術確實掌握在自己手中,台灣在全球的量子科技競爭中才能佔有一席之地,並生生不息地引領科技創新。

未來新生活形態仰賴數位科技
台灣科技廠商要贏得電子科技產業的上中下游商機,最重要的關鍵就是掌握未來生活的新智慧模式。智融集團創辦人暨智榮基金會董事長施振榮認為,隨著疫後生活走向新常態,台灣應以智慧科技打造幸福生活,成為世界「創新矽島」(Si-nnovation),並打造台灣成為「東方矽文明」(Si-vilization)的發祥地,以華人的優質生活為目標,並將創新應用的產品與服務國際化,與西方雙融,為人類文明做出更多貢獻。

健康樂活方面,台灣大學醫學院名譽教授李源德看好未來醫療產業發展,因應人口老化之醫療型態,生物醫學科技長足進展,維護細胞生機及減緩器官失能等精準醫學,乃當今醫療發展重點。結合資通訊基礎、人工智慧技術,發展先進有效的醫療照護,將是台灣努力的方向。

在智慧製造方面,邊緣運算正加速推動工業4.0 革命。勤業眾信《2021 全球高科技、媒體及電信產業趨勢預測》(Deloitte TMT Predictions 2021)報告提到,隨著「智慧邊緣運算」技術結合了先進的無線通訊科技、微型處理器與AI,並透過鄰近的裝置蒐集資料進行運用,全球許多大型科技及通訊業者已透過智慧邊緣運算驅動自身的業務發展。預測2021 年全球智慧邊緣運算市場規模將達120 億美元,而複合年均成長率則維持在35%左右。預計到2023 年,有7 成的企業將採用智慧邊緣計算執行資料處理。該成長主要來自電信業者、5G 網路的擴展,以及大型雲端服務商,這些資本雄厚的企業料能發揮領頭羊的作用,為各種產業與企業開啟智慧邊緣運算的大門,加速推動第四次工業革命。

毫無疑問,要掌握全球智慧生活與企業推動數位轉型的龐大商機,從前沿科技、智慧終端以及智慧生活應用的創新研發都不可忽視,台灣科技產業鏈上下游也正卯足全勁投入創新,相信可望在2021 年持續穩住優勢、贏得商機。

獲取專題報導零時差!立即訂閱電電公會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