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3年時,美國電視和廣播藝人聯合會(Screen Actors Guild-American Federation of Television and Radio Artists, “SAG-AFTRA”),同時也簡稱「美國演員公會」,舉行了為期將近一年的罷工,罷工內容主要涉及幾個關鍵議題,包括經濟公平性、串流媒體內容的收益分配以及對人工智慧(AI)使用的規範。
這場罷工開始於2023年7月中旬,當時演員工會要求提高最低薪資、獲得串流媒體服務收益的分享以及防止被人工智慧生成的數位複製品所取代。這些要求是在與代表包括Netflix、派拉蒙和華特迪士尼等主要媒體公司的美國電影和電視製片商聯盟(Alliance of Motion Picture and Television Producers, “AMPTP”)的相關合約談判中所提出的。
在談判的期間,導致許多電影和電視節目製作暫停,雙方於2023年11月8日達成初步協議。並促使新合約的建立,其價值超過10億美元,並且增加了工會成員的重大利益,包括針對串流媒體節目設立新的長期收益結構和改善經濟條款,以幫助公會成員建立可持續獲益的職業生涯。該協議於2023年12月5日由SAG-AFTRA會員批准,超過78%的會員投票支持此協議。
然而,其中最具有未來性的部分,就是有關生成式人工智慧的部分,也就是生成式AI的發展。有鑑於生成式AI的發展日新月異,也在影視創作上有了相當大的進展。舉例來說,只要能夠在影片中擷取足夠的演員畫面,就能在新的劇情安排與故事情節下,不用透過真實演員的演出,即能在生成式AI的操作下完全展演該演員的表演與詮釋。在這樣的科技下,不只能大量降低演員的演出成本,也能降低影視製作的經費。除此之外,先前也大量討論過,透過生成式AI去撰寫劇本,或是進行後製等相關影視編輯,在技術上來看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因此也影響了影視相關產業人員的工作權與著作權等權益所以,在生成式AI的發展之下,影視產業正面臨極大的挑戰。
首先,使用基於真實演員表演的數據,透過生成式AI技術創造電影角色,可能涉及到人格權的問題。人格權通常包括肖像權、名譽權和隱私權,這些權利保護個人不被未經授權地使用其形象、名字或其他個人特徵。因此當透過生成式AI來塑造特定演員的影像進而變成一個角色時,就必須取得該演員之同意及授權,同時必須訂定契約,在一般的情況下就必須有對價關係的存在,也就是必須給予薪資,至於薪資的多寡就必須看當事人之間的約定。
再者,就是生成式AI所生成的影視內容是否具有著作權的問題。這取決於該生成的內容是否具有「原創性」,如果生成式AI所產出的內容被視為具有原創性的,理論上就具有著作權。那下一步就是討論著作權的歸屬,其歸屬就要看誰擁有該生成式AI的運營者或創造者,而不是生成式AI本身,因為生成式AI目前不會被視為法律主體。但是應該被提醒的是,如果生成式AI所產出的作品與現有的受著作權保護的作品過於相似,就有可能會引起侵權的問題,而這是很有可能發生的現象,畢竟其是透過資料庫深度學習而來,資料庫的資料都是既有的資料,如果創新性不足,則重複的可能性就會升高。不過,著作權的發展也不一定是僵化的,也有可能隨著時代的進步也不同的面向與改變,法律定義或解釋也應隨著時代或科技有所變化,以因應科技的進步,同理也應該體現在AI技術的進步上。
最近,Open AI一款語音系統Sky的聲音與美國女星Scarlett Johansson的聲音相當相似,但該公司在未經當事人的同意下逕自使用,因而引起紛爭,在眾多的負面反應下後暫停使用。從最近幾個AI與影視創作的衝突,可以看到科技的發展從便利性的提昇,已經逐步影響到人類文明發展的核心層面,並產生許多爭議。然而,從歷史上來看,所有的進步與界線,都是透過這些爭議逐漸劃產生出可接受之規範。鑒此,筆者建議應以法制為主,先劃下科技發展的基本界線,進而透過科技協助,檢視是否逾越基本界線,在基本界線上來促進科技創新,進而達到平衡科技與人文的發展,建構科文並重之未來。
封面來源:pex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