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電子報∣ 友善列印字體大小 文章分享-Facebook 文章分享-Plurk 文章分享-Twitter
德國競爭優勢不再,傳統企業紛紛出走
經濟部國貿局龔組長榮男
獲取產業訊息零時差!立即訂閱電電公會電子報。

德國慕尼黑信使報(Münchner Merkur)4月4日發表專文評論,德國經濟正處於艱難時期,去工業化的憂慮日漸擴大,尤其對傳統產業作為投資據點已毫無吸引力。

專文指出,德國目前的經濟情勢真的再糟糕不過:經過戰後數十年的繁榮與經濟成長後,情況已出現逆轉。由於高稅收、高能源價格與日漸惡化的冗長官僚程序,德國作為一個經營據點的吸引力正在下降。此外,美國等國家不斷透過「降低通膨法案」等投資優惠吸引眾多企業前往,許多德國企業也正加緊腳步跟上。

根據德國產業專家有關「去工業化」的討論,以及觀察到知名企業紛紛棄德國而去,市場分析師普遍認為,此一情勢在未來幾年只會更加惡化。

近期已知,傳統家電廠美諾Miele、電動器械斯蒂爾Stihl、福斯汽車集團Volkswagen & Co等,不是正在裁員就是準備裁員,並計劃轉移生產基地。波昂商業學院(BWA)院長Harald Müller數週前接受貿易雜誌produktion.de訪問時表示,德國的去工業化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這不再是有沒有的問題,而是如何以及多快的問題。許多公司已認清能源轉型將帶來的艱難挑戰,並透過遷往海外來保護自己減少或延後衝擊。Müller甚至認為,未來整個基礎製造業從德國完全消失恐非危言聳聽。

其實這種發展早就有跡可循。最近有大量關於汽車業裁員的報導,尤其是零組件供應商裁員。其中包括Continental大陸集團(裁員7,000人、關閉工廠)、輪胎巨頭Michelin米其林(1,500人)、腓特烈哈芬市的ZF采埃孚(關閉工廠)與福斯汽車(宣布到2026年將削減成本20%,包括裁員減編)。

除了汽車及相關供應鏈,其實其他產業也受到影響:傳統的德國製造廠Miele與Stihl都希望未來能更專注於國外市場。雖然兩家公司都重申對於母國的基本忠誠不改變,並且不會關閉在德國的任何工廠—至少目前如此。但是遭到來自其他國家(尤其中國)的競爭,而決定遷往美國的瑞士太陽能製造商Meyer Burger德國工廠關閉的消息,還是引發了不小波瀾。

整體而言,德國近年來外國投資直線下降。根據德國科隆經濟研究所(IW)的調查,2023年在德國的海外直接投資額約220億歐元,是近10年來的新低點。相較之下:2018年與2020年,約1,400億歐元透過外國公司投資流入德國。

IW經濟學家Christian Rusche表示,政治因素使得企業在德國投資毫無吸引力。原因之一是電動車或節能建築等補助計畫在短時間內突然轉彎喊停,造成廠商錯愕,對於政策一夕崩盤。他認為,如果聯邦政府再不大幅改善投資條件,「去工業化可能還會繼續加速」。

此外,外國公司對德國的投資連續第3年顯著低於德國公司的海外投資。儘管經歷了近年來的區域動盪之後,能源成本情勢有所緩解,但德國的投資金額淨流出仍高達940億歐元。自1971年以來,2021年與2022年也都是資金出大於進。Rusche表示,近年來的數據證實,這不僅是孤立的案例或追趕效應,而且可能有更深層的發展。這是對於德國政客發出的「警告信號」。

現任聯邦「紅綠燈」3黨聯合政府其實並不是沒接收到相關警訊,但聯盟內部總有吵不完的爭議點,始終拖拖拉拉難以決斷,或是找不到正確的方向。這一點在德國新通過的「成長機會法案」(Wachstumschancengesetz)中表現得尤為明顯,該法案在經過艱苦鬥爭後6個月才獲得國會通過。該法揭櫫的對產業救助補助量能,在不斷的折衝調解後已大幅縮水。聯邦經濟部長Robert Habeck(綠黨)也不得不改稱:「此法案只是一個開始。進一步的成長動力是必要的,我們正在政府中努力實現這一目標」。

此外,關於德國如何吸引新行業、新經濟部門的討論也不夠;討論最多的往往仍是如何保留現有產業。事實上,德國的能源價格比其他地區高,我們不得不接受:能源密集型產業必將消失。促進活躍的創業文化與投資數位化,將是吸引新一代企業的重要槓桿。

可惜,「紅綠燈」政府偏偏在這些領域進行經費縮減:對新創企業的補貼從25%削減到15%,數位化預算從3.77億歐元削減到330萬歐元。針對「紅綠燈」聯盟自封為「未來」聯盟,媒體評析悲觀看待。

訂閱電子報 友善列印 字體大小:
獲取產業訊息零時差!立即訂閱電電公會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