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機構Yole Group指出,原本預期在2020~2021年進入量產的MicroLED顯示,最快恐怕也要再等2~3年,也就是2025~2026年左右,才能展開大規模量產,消費性應用要全面採用MicroLED,則恐怕要再等5~10年。也因為量產時程延遲,MicroLED必須在亮度、穩定性方面創造出決定性的差異,才能與OLED技術競爭。
即便量產時程延後,MicroLED領域各生態系統間的競爭,仍已是山雨欲來風滿樓。台灣、中國與韓國的MicroLED生態系成員,基本上都已經完成合縱連橫,準備在市場上打群架。
值得注意的是,Yole認為,MicroLED技術的成功,可能要靠Microdriver這種顛覆性架構。這種架構有可能實現Memory-in-Pixel,或是在畫素中整合感測器。這些功能整合將讓未來的MicroLED變得遠比現在更加省電。不過,
如果技術趨勢真的朝此方向前進,顯示器產業的格局很可能會因而出現大地震,因為這種架構建立在半導體製程能力上,只有擁有晶圓產能的業者能參與市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