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電子報∣ 友善列印字體大小 文章分享-Facebook 文章分享-Plurk 文章分享-Twitter
鴻海印度廠開始生產iPhone 15,縮短與中國出貨差距!蘋果、Google為何接連遷移供應鏈?
數位時代陳建鈞
獲取產業訊息零時差!立即訂閱電電公會電子報。

鴻海將在印度組裝iPhone 15,縮短與中國的出貨差距

根據彭博社報導,蘋果新一代手機iPhone 15將開始在印度進行生產,目標是要縮短與中國發貨時間的差距。知情人士透露,鴻海位於Sriperumbudur的廠區,正準備在中國發貨幾周後交付新款iPhone。

在iPhone 14之前,蘋果只有小部分手機是在印度組裝,出貨慢中國6至9個月,不過從去年3月開始,此落差大幅減少,蘋果約有7%的手機在印度生產,今年的目標便是讓中印兩地出貨時間更接近,但供應商尚未確定是否能達成此目標。

為了降低供應鏈風險,減少產品受中美貿易戰影響,蘋果已逐步展開產地多元化計畫,除了蘋果,Google等科技巨頭也將供應鏈移出中國。為何要轉移到新國度?會碰上什麼挑戰?以下為2022年11月29日報導。

疫情、地緣政治及經濟衰退的交織影響下,科技企業不再專情於「中國製造」,著手布局更多元的生產基地,一股供應鏈遷徙的浪潮已在醞釀成形,也讓中國世界工廠的地位不再同過去般穩固。

2020年疫情爆發初期,中國各地陷入封鎖,以及中美貿易戰的餘波,使得供應鏈遷徙一度成為議題焦點。各大科技公司心中「不能再把雞蛋放在同個籃子」的危機感,或許從來沒有這麼強烈過。

雖然隔年經濟復甦、美國政府交替使衝突暫緩等因素,一度讓這個話題淡出人們視野,但近來不斷傳出蘋果、Google等大廠逐步將產能轉移出中國的消息,在在顯示科技界並沒有淡忘分散生產基地的計畫。

科技企業不再專情世界工廠,動念遷移供應鏈

蘋果把iPhone產能轉移至印度

iPhone以往最新款機種全是中國製造,然而蘋果今年端出iPhone 14系列手機後,同月即正式宣佈在印度啟動組裝。由於印度的供應鏈尚不成熟,以往蘋果僅在當地生產舊款手機,這是首次在印度生產最新款的iPhone。

外界也紛紛對蘋果的供應鏈遷徙給出預測,例如摩根大通就表示,蘋果可能會在2022年底時,將5%的iPhone產能轉移至印度,並在2025年時將有25%的蘋果產品是在中國外製造。

而有地表最強蘋果分析師之稱的郭明錤則表示,他預計蘋果在把iPhone產能轉移至印度的同時,也會將Macbook的生產與組裝轉移到泰國,並預期美國市場──約占全球25%到30%出貨量──有可能未來3到5年後,就會由中國以外的廠房供應。

Google也計畫在印度生產Pixel手機

Google也同樣動起遷移供應鏈的念頭,傳出他們已經向印度製造商招標,計畫2023年要在當地生產50萬到100萬部Pixel手機,約占明年預期產量的10%至20%。

中國嚴格封控、限電、中美科技戰等,都像不定時炸彈,隨時會爆

中國的疫情封控、限電措施對科技企業來說,無異於一枚隨時可能將自己炸得措手不及的不定時炸彈。限電及封城措施在上海、四川、鄭州多地輪番上陣,衝擊了當地廠房運轉。

蘋果近期就表示,鄭州廠受到疫情影響產能下降30%,iPhone 14 Pro及Pro Max兩款熱賣高階機種產量受挫,加上iPhone 14及Plus需求不及預期,2022年iPhone 14系列產量可能將下滑300萬部以上,並導致發貨時間延長。

尤其經濟狀況衰退,更令企業承受不起隨時可能衝擊產能的疑慮,全球3C市場也正從疫情下的狂歡中冷卻,全球智慧型手機市場已經連續5個季度呈現下滑,第三季出貨量就較去年同期下降近10%,個人電腦、穿戴式裝置等市場也都出現走下坡的趨勢。

郭明錤的報告或許就佐證了這樣的觀點。他的最新調查中指出,鄭州廠因疫情封鎖後,鴻海將加速擴張印度廠房的產能,2023年在印度生產的iPhone將年增150%,中長期目標會是有40%到45%的iPhone在印度製造。而目前的比例約為2到4%,這意謂著接下來幾年內,鴻海的印度產能將迎來高速成長。

另外,中美關係持續惡化,也增加在中國製造的不確定因素。中美貿易戰期間,美國政府曾對多項中國出口的產品課徵高達25%的稅額,當時各項科技、3C產品都在清單,在雙方衝突不斷升級的此刻,難保未來不會再出現類似的制裁措施。

美國今年也持續加大對中國的技術封鎖,例如要求Nvidia(輝達)等廠商停止向中國出口先進AI晶片,並禁止部份半導體製造設備出口至中國,對中國企業能取得的技術施加越來越強硬的限制。

且即使沒有上述的不確定因素,隨著中國的快速發展,製造業工人的薪資也水漲船高,根據《Quartz》彙整的資料,過去10年裡中國製造業時薪從平均不到2.5美元,翻轉一倍以上達到6.3美元,未來總有一天將不再是企業眼中「廉價勞動力來源」。

創投Eclipse創辦人利奧爾.蘇珊(Lior Susan)便向《紐約時報》表示,中國的製造業帝國已在動搖,「越來越多資本將生產撤出中國,尋找替代方案。」

印度成新寵兒,製造商卻面臨水土不服?

製造業開始從中國向外轉移的趨勢,也是科技公司與印度等國的一個新機會。印度是全球人口數第二多的國家,然而因為蘋果在當地市占極低,目前印度市場仍由三星及小米、Vivo等中國品牌主導

印度近年持續推動印度製造,非當地製造的手機等3C產品會被課徵相當高的稅額,iPhone在當地產量稀少,也因此售價甚至比在美國銷售的還要高,擴大印度產能能夠幫助蘋果搶占這片市場。

在各大製造商開始覓尋新的廠房所在地時,印度也沒錯過這股供應鏈遷徙的趨勢,在2020、2021年陸續推出四項補助計畫,總投入預計達到5,000億盧比(約2,000億新台幣)以上,以吸引電子製造商在當地設廠。鴻海、緯創、和碩都在藉由這些計畫,與印度政府締結了合作關係。

和碩位於清奈的智慧型手機組裝廠就在9月底正式啟用,成為繼鴻海、緯創之後,第三間在印度設廠的台灣蘋果供應商,該廠房預計將僱用7,000多名員工,今年內就先開始生產iPhone 12。與此同時,印度塔塔集團也傳出正在與緯創協商,希望能成立合資企業,在印度建立iPhone組裝廠。

且不只是3C產品的製造遷往印度,目前重點投入電動車領域的鴻海,同樣在今年與印度Vedanta簽署合作備忘錄,預計將在半導體及面板廠投資200億美元,第一階段計畫將投資60億至80億美元設立28奈米12吋晶圓廠,瞄準電動車所需的車用半導體。

儘管供應鏈遷徙已成顯學,企業面對全新的環境可能遇上「水土不服」的問題。2020、2021年緯創、鴻海位於印度的廠房接連傳出工人大規模抗爭的事件,顯示出台廠在脫離能以中文無礙溝通、經營數十年的成熟體系後,有更多必須注意的細節。

《彭博社》的一篇評論中就提出, 台灣廠商太過習慣以往中國成熟的供應鏈環境,因此在印度產生疏忽導致抗爭 。且印度的語言、文化及體制都與中國不同,他們並不是另一個中國,而是有著自我特色與風情的國度,企業不能一味地在印度套用中國模式。

台灣企業必須發展出一套新的印度模式,拋棄過去的「台幹」作法,加強任用當地主管,將台灣嚴謹的做事方法,與當地較為寬鬆的工作文化進行結合 ,才有辦法在降低對中國依賴的壓力下,迅速實現分散供應鏈、建立新生產體系的目標。

就如各方的預測,即使多家廠商開始向印度等地轉移供應鏈,在可以預測的範圍內,中國毫無疑問仍會是世界製造業中心,中國世界工廠的地位不會因此消亡,但中國製造的絕對影響力不再,也將是不爭的事實。

責任編輯:林美欣

訂閱電子報 友善列印 字體大小:
獲取產業訊息零時差!立即訂閱電電公會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