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電子報∣ 友善列印字體大小 文章分享-Facebook 文章分享-Plurk 文章分享-Twitter
台灣醫療面臨挑戰,如何落實「精準健康醫療」?五大建議對症下藥
數位時代楊絡懸
獲取產業訊息零時差!立即訂閱電電公會電子報。

台灣目前已有數位科技、AI、半導體等各種護國神山,如何善用科技優勢來結合生醫產業發展,找出國人罹病風險因素及對應基因,讓「精準健康醫療」落實並提升國民健康,進而成為另一座神山,將是台灣產業創新的重點之一。

儘管精準健康在台灣推動了7年多,眼下仍須面對實務及法規問題,像是精準健康的醫療配置、次世代基因定序(NGS)檢測能否納入健保給付,甚至打造健康大數據、推動大型群體基因體定序(population sequencing)等配套措施,都需要進一步落實。

台灣精準醫療產業協會發布《2023精準健康產業政策白皮書》,內容推出5大政策建議方向,期盼未來台灣民眾更能了解精準醫療的概念,透過衛教來打造全民基因定序資料庫,有機會提升全體國民的健康及病患的治療成效。

對此,行政院副院長鄭文燦承諾,將把這本白皮書建議的內容交由衛福部進一步研究,其中包括如何讓法治環境、健保給付能夠跟上,並讓相關的法人、公協會可多來運用新的制度,讓精準醫療、精準健康產業發展得更好,一方面保障病患健康福祉,促進醫療產業發展,同時也兼顧醫學倫理及個資保護需求。

精準醫療是什麼?台灣為什麼必須儘快推動?

所謂「精準醫療」(Precision Medicine),就是在常規的身體健康檢查中,額外再加上「生物醫學檢測」,例如透過基因檢測的資訊,透過大數據的分析,找出最適合的藥物及治療方式。

每個人的基因不同,每一種疾病在不同人身上,也都有不同的生理狀況,因此,基因檢測後的資料分析,將能協助醫師對症下藥,透過精準醫療量身打造,擬定適合的治療策略,除了更加精準、提升治療效果之外,還能減少副作用,大幅降低身體的不適感。

隨著人口老化,高齡化社會及醫療費用提高的影響,可以繼續支付健保費用的年輕人愈來愈少、退休人數愈來愈多,加上醫院成本逐漸升高,如何提早預防、對症下藥,提供「有效率且適當」的醫療資源,並維持最好的醫療品質,現階段更是發展精準醫療的重要時刻。

「我們最該做的,就是具體落實並廣大落地,讓民眾的醫療資源產生出最大的效益,也是現在最急迫的事情。」台灣精準醫療產業協會理事長蔡政憲表示,健保是最及時、最有效的給付補助,可以幫助需要醫療的病人,但為了要讓健保更加有效運用,需先優化精準健康醫療配置。

白皮書5大政策建議方向,有哪些內容?

今年的《精準健康產業政策白皮書》,主要來自多方專家討論、調查等意見彙集而成,期盼政府可採納並落實,提升全民精準健康。政策內容共有5大重點:

1. 以精準健康優化醫療配置,嘉惠民眾健康福祉

蔡政憲說,第一個訴求是,如何讓精準健康,優化現在的醫療資源配置,讓資源達到最有效率的運用,「在有限的資源裡受惠最多的人,在對的時間得到最好的資源,不管是預防、診斷或治療,可以嘉惠最多人。」

舉例而言,為什麼彰化縣衛生局出資希望來推動婚後孕前健康檢查補助,成為全台唯一補助篩檢脊髓肌肉萎縮症(SMA)的縣市?正是因為這疾病的帶因率非常高,來到2%,等於每50個人,至少有1至2位帶因者。

以台灣2022年共有13.9萬位新生兒為例,如果每人做SMA檢測、一次檢測均價為2,500元,花費約3.4億元,且可以將萬分之一的患病率降至為零,這比罕病專款藥物編列給付的93億元,還省下近三分之一的支出。

也就是說,儘管健保已有給付藥物費用,但比起發病後的投藥預算,若能擴大產前精準母胎醫學的基因檢測,讓預防勝於治療,將能降低重症病患的產生,節省醫療資源,並可把資源有效分配給更急迫、更需要的民眾。

「白皮書的藍圖,就是希望未來可以將這些花費有效運用,這些資源可以是自費、地方政府支持,或者是民間企業、病友團體罕見疾病基金會投入,一起將醫療資源幫助更需要的人。」蔡政憲表示。

2. 接軌國際趨勢,延異精準醫療「次世代基因定序」(NGS)檢測納入健保給付

前述提到的精準母胎醫學,費用能自行負擔,也可以讓地方政府、業界一起分擔。不過,就國際實務而言,也有技術規格較高、檢測量體較大的「次世代基因定序」(NGS),雖然帶動更高的健康效益,費用也跟著高昂,就會遇到接受度的挑戰。

蔡政憲發現,美國、歐洲許多醫學會議,都已經把NGS檢測納入指導方針,包括韓國、日本、英國也都陸陸續續開始實踐,進一步針對癌症需要的次世代基因定序,以NGS基因檢測開始進行給付。

國內外仍有多數民眾對於某些檢測帶來的費用造成心理上的門檻,如何讓民眾更容易體驗精準醫療帶來的健康?由此看來,納入台灣的健保給付就是關鍵。

因此,蔡政憲強調,政府必須思考,該如何把醫療資源,配置在對的地方,讓更多人受惠,進一步達到更好的醫療品質,「降低病人財務負擔,就能讓病人在有限的時間內儘速治療。」

3. 借助台灣科技優勢,推動大型群體基因體定序計畫,建立精準健康發展利基

另外,白皮書也期盼可以持續推動「大型群體基因體定序」(population sequencing),透過群體基因及健康大數據分析,找出國人罹病風險及對應基因,使具有高風險基因的個體能及早預防,進而改善全民健康。

事實上,台灣過去已經有了不錯的基礎,也具備足夠的條件開發這類項目。據了解,國家衛生研究院正著手計畫,推動大量新生兒的群體基因體定序,試圖找出與國內公共衛生健康相關的關鍵因素。

4. 優化醫療機構申請「實驗室開發檢測」(LDTs)申請程序與管理

台灣需要更好的法規,來協助「實驗室開發檢測」(LDTs)的建立,在台灣將精準健康相關的基因檢測落地。據了解,目前LDTs相關的醫療內容及藥物,無法取得健保給付,主要是因為整套檢測遲遲無法快速審查推動。

「本來利益良善,卻在執行上碰到很多相違背的事,像是審查費用,額外再加一層成本負擔。」蔡政憲也坦言,在執行辦法中,有太多仍需要一起努力的地方,讓檢測可以更快的發展。

因此,除了要優化LDTs申請程序、審核標準一致化,還要提高精準健康檢測量能及速度,並降低成本;同時也要保障LDTs報告的產出、傳送過程都有保護個資及臨床應用安全。

5. 健全健康資料應用環境,打造健康大數據永續基礎

至於健康資料庫,台灣也已經擁有很好的基礎,但需要建立完善的健康資料安全運用及健康大數據的法規環境。

就實務上而言,仍需要設立獨立機關,進行資料規格化及統合作業,加速數據整合運用;同時要以病人為中心,確保醫病共享醫療及數據資訊。例如,包括醫院資料可以符合國際醫療資料交換標準(FHIR)標準,並與國內30幾個人體生物資料庫(Biobank)進行整合。

「這些都有好的基礎,但進展仍然有很多挑戰,要繼續落實完成。」蔡政憲表示,有了這樣的共同標準,在保護個資的前提下,能夠讓大家更靈活運用健康資料庫,對於台灣能夠落實精準健康,將扮演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

責任編輯:蘇祐萱

訂閱電子報 友善列印 字體大小:
獲取產業訊息零時差!立即訂閱電電公會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