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電子報∣ 友善列印字體大小 文章分享-Facebook 文章分享-Plurk 文章分享-Twitter
「電動巴士園區」開工!成運全台跑第一,年產上看2萬台、搶攻全球的武器是什麼?
數位時代陳映璇
獲取產業訊息零時差!立即訂閱電電公會電子報。

台灣設定2030年1.5萬輛市區公車全面電動化,吸引成運汽車、華德動能、鴻海等業者積極搶進。跑最快的巴士製造商成運汽車7日在彰化二林舉行「電動巴士產業園區」動土儀式,第一期建廠將投資18~25億元,預計2024年底完工,估年產能達2萬輛,建立台灣電動巴士下游供應鏈,創造約5千億電動巴士產值。

2026年攻全球電巴10%市占,靠整廠技術輸出、零組件銷售出海

典禮上冠蓋雲集,總統府秘書長林佳龍、總統府資政沈榮津、經濟部長王美花、彰化縣長王惠美都出席。「 這是在亞洲地緣政治下,全亞洲中國以外,規模最大的電動巴士產業園區, 」成運汽車董事長吳定發點出此廠的重要性。

為推動國產電動巴士,自2020年起交通部推動電動大客車示範計畫,目前共兩款國產電巴車型已落地,成運汽車(下稱成運)身為電動巴士國家隊一員,預計到今年累積交車將達350輛,明年上看千輛。

不過,全台市區公車汰換電動車約1.5萬輛規模,待彰化二林電動巴士產業園區完工後,將衝刺外銷, 透過整廠技術輸出、銷售車輛零組件,整車則在當地組裝,目標2026年拿下全球電動巴士10%的市占率 。

攜手國內供應鏈,電巴產業園區第二期將蓋馬達、電池廠

成運汽車將建立出海口,攜手國內上下游供應鏈合作。吳定發指出,成運已和緯創、大同、東元、台塑、義隆、公信、飛宏、起而行、格斯等47家廠商對接,欲打造國產電動巴士。

成運預計今年累積交車達350台,三電系統中的電池、馬達過去成運導入日本東芝Toshiba、德國ZF輪邊馬達,預計9月出貨的電巴將採用東元的國產馬達,以每月20至25輛的數量出貨,明年提升到每月50輛。

但國產電芯進度較緩慢,由於成運是使用LTO鋰鈦電池,國內包含台塑新智能、格斯科技都積極跟成運洽談合作,但目前國產電芯生產品質還不符合電巴的性能需求,電池業者仍在努力中。

據了解,20公頃的電動巴士產業園區分成兩期投資,第一期將建車輛生產廠,投資為18~25億元,預計明年底完工;接著進入第二期建置馬達與電池生產線,馬達將與國內自主研發車用馬達的業者合作, 電池預計和日本東芝Toshiba合作,後續將在園區建置年產能達1GWh(百萬度)的鋰鈦電芯,及電池模組與電池包生產線 ,兩期總投資保守估達75億元。

建立海外出海口,瞄準日本、印度、美國

海外市場則瞄準日本、印度、新加坡、巴拉圭等市場,成運總經理吳忠錫表示,日本市場進度最快,透過和日本巴士公司兩備集團合作,兩備有350輛巴士汰換需求,成運最快明年第二季在日本上市,導入7米電巴產品,未來日本市場每年交貨500輛。

印度目前瞄準清奈、孟買兩大城市,清奈明年有500輛汰換需求,孟買當地到2040年達2萬公車汰換電巴的需求,成運已和當地政府洽談,初步規劃每年出貨300輛的目標。另外一大市場美國,成運會透過今年亞太經濟合作(APEC)會議,赴美與華美銀行與兩家車廠對接。

事實上,在成運登高一呼打造國產電巴供應鏈前,過去中國在電動巴士供應鏈扮演重要角色,包含比亞迪、宇通、中通都是中國知名電巴製造商,但隨著中美關係緊張、去中化浪潮下,剛好成為台灣電巴進攻國際市場的機會點。

為搶攻全球10%市占率,除了地緣政治推一把外,吳忠錫對自家技術信心滿滿,除了一般常見的低地板電動市區公車,今年4月成運首度推出全國首輛「電動城際巴士」,每日行駛里程可逾500公里,採用快充技術,充電從20%至80%僅需15分鐘,預計年底量產,明年上線營運,「我相信在非紅色供應鏈趨勢下,成運在亞洲電巴絕對會是重要的咖。」

責任編輯:蘇祐萱

訂閱電子報 友善列印 字體大小:
獲取產業訊息零時差!立即訂閱電電公會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