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Bloomberg報導,再生能源不斷發展將有利於減碳。惟值得注意的是,新技術必須更加努力發揮作用,才能迎合全球能源需求。該報導指出,殼牌公司(Shell Plc)最近在其一系列能源安全分析報告提出2個未來能源供應的可能情境,令人印象深刻,即群島(Archipelagos)及Sky 2050。前者指一切照常進行情境(business as usual),各國及地區不採取任何行動,因此全球氣溫持續上升,導致氣候變遷越來越嚴重,而後者則指各國及地區共同努力限制氣溫升幅,達到淨零排放,從而氣候變遷的風險及影響降低。
殼牌研究過去60年出現的4大能源技術,即核能、液化天然氣、太陽能及風能。每項技術都必須過多年時間才能夠對全球能源供應做出有意義貢獻,說明如下:
- 風能的成長速度比液化天然氣快。兩者都經歷幾十年的時間才達到第一個1艾焦耳(exajoule),隨後風電成長速度較液化天然氣快。風電與核電的發展道路幾乎相同,但已加速進行,經歷14年發展,風電對能源供應較核電多近30%。
- 太陽能於2016年達到1艾焦耳里程碑一年後,已超過核電的供應量。太陽能在第七年即成為重要能源供應來源,其供電量幾乎是核電的一倍半。六年後,太陽能發電比例幾乎是液化天然氣的兩倍半。
- 核電在1973年達到1艾焦耳里程碑後4年增加1倍,隨後的5年又增加一倍。現在核能供應量是50年前的8倍多。
- 液化天然氣發電起步較慢,從1艾焦耳成長到2艾焦耳花費近十年時間才實現,而從2艾焦耳到4艾焦耳也用了相同時間。今天液化天然氣能源供應量仍少於核電。
當今最新的能源技術的成長是50年來最快的。相對而言,這些能源技術必須繼續發展,才能對全球產生影響。目前風能及太陽能發電量比核能更多,但要有如核電在70及80年代的相同影響力,其成長速度必須增加一倍。
Bloomberg預估本年太陽能將增加316百萬瓩供電量、風電為110百萬瓩,未來並將持續成長。此2項過去50年成長最快的能源技術,將可能維持其發展及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