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經貿變局下,全球化已死的說法甚囂塵上,惟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經濟學教授Barry Eichengreen認為此言過於誇大,此乃尚未成真的理論。
據知名媒體Marketwatch報導,受新冠疫情及俄烏戰爭影響,各國暴露在供應鏈斷鏈的風險中,因此出現去全球化的主張。美國政府採取措施促使製造業回流,並阻止中國大陸取得先進科技被視為進一步撼動當前穩定全球貿易體系的舉措,E教授卻抱持不同的看法。
渠於美國經濟學會的會議上表示全球價值鏈是以緩慢且漸進的方式演變,儘管蘋果公司已將部分iPhone轉由越南、印度生產,主要還須倚賴中國大陸,尚未將製造完全帶回美國。渠認為任何製造業回流的趨勢均將伴隨服務業工作的外流,居家辦公促使服務業朝全球化轉變。
E教授表示,俄羅斯及西方國家間的緊張情勢並未導致全球貿易出現重大改變,有些國家試圖擺脫以美元為中心的全球貿易體系以避免遭受制裁的可能性,而他們面對全球經濟的巨輪而言只是螳臂擋車。儘管中國大陸對美國造成威脅,但美元仍為全球主要貨幣,目前由人民幣結算的全球貿易不到1%。
E教授另指出,儘管中美關係緊張,但彼此為對方的第一及第二大貿易夥伴。目前若干中美貿易脫鉤的跡象令人憂心,美國來自中國的進口額較川普總統執政時期前減少18%,此或可能是中國薪資攀升、企業尋求更便宜勞工國度所致。全球貿易體系最大的風險應是美中兩國在南海爆發軍事衝突,屆時美中貿易將即停歇,雙邊資金流動驟降,其他國家將被迫選邊站,全球經濟將分成兩大陣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