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合美媒報導,美國政府數據顯示,2022年與製造業相關營造支出創新高達1,080億美元,超過學校、醫院或辦公大樓等建設,主要為綠色能源補助措施及對外國供應鏈擔憂。
美國新的製造廠大多來自電動車電池及半導體等高科技領域,因其為政府優先事項,具數十億美元的聯邦補助。另曾完全依賴生產成本較低國家的眼鏡、自行車及健美產品等企業亦回流,業者反映由於美國零售商不願存放過多庫存,美國工廠可迅速補充庫存,且美國製造條件越來越佳亦有助製造業回流。
美國製造業曾為美國民眾生活重心,美國工業亦有助第二次世界大戰,當時近半民營企業員工在工廠工作,然戰後由於自動化及美企尋求海外低成本,美國工廠比例減少,原來每年約4%成長的製造產能,在中國2001年加入WTO後增長趨緩。瑞銀(UBS)分析指出,去年美國產能出現自2015年以來最強勁成長,因新冠疫情導致的短缺及延誤,促使製造商重新考量供應鏈的分布。
根據美國勞工部數據,美國製造業就業人數目前約占民營企業10%,過去2年製造業新增近80萬個職缺,惟全美製造商協會(NAM)指出,製造業尚需逾80萬名勞工,否則勞動力短缺等問題恐傷害製造業前景。另自動化雖解決部分生產問題,惟製造業者面臨諸多挑戰包括勞工缺乏製造領域專業知識;本土零件供應不足,仍需依賴海外供應商,許多產業尚難建立完全本土供應鏈;美國製造成本亦較高,例如美國生產每副眼鏡成本高出3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