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早在去年底,有媒體從中國多家IGBT相關廠商獲悉,不少公司現有新產線多處於產能爬坡期,目前在手訂單充足,普遍存在訂單積壓問題,現有產能仍無法滿足市場整體需求。業內公司均認為,雖然各廠家都在忙擴產,但新擴建專案實際投產至少需要約24個月,預測供需平衡點到來言之尚早,後續新接訂單或隨行就市還會漲。
據DIGITIMES Research統計與分析,2022年IGBT因電動車與光伏發電市場的強勁需求,在供應端產能有限的情況下,整體供需缺口達13.6%。
展望2023年,全球IGBT業者產能持續擴張,加上經濟陰霾恐導致電動車市場增速走緩,其餘IGBT相關應用中,僅新能源發電新增裝機量動能明確,因此2023年全球IGBT供需缺口將收窄,當前短缺現象逐漸邁入尾聲。
機構分析顯示,IGBT晶片市場價格由行業供應端、製造端及消費端共同作用而成、並逐級傳導。供應端的成本價格包括原材料及輔料價格、人力價格、設備廠房價格、燃料動力價格等,其中原材料價格受礦產資源、國際形勢、突發事件的影響極大,也是影響IGBT市場價格的重要因素;供應端價格傳導至製造端形成了生產成本,製造業綜合供需溢價、研發成本和企業利潤,形成“製造端價格”傳導至消費端,而消費市場需求彈性也反作用於供應端、製造端,形成“價格-需求-價格”的傳導路徑來影響IGBT晶片市場定價。
中國來看,資料顯示,目前中國IGBT晶片行業自給率較低,大部分依賴進口,中國主要市場份額被英飛淩、富士、三菱等企業壟斷。由於IGBT單管及模組企業同樣是主要的IGBT晶片生產企業,故從IGBT單管及模組市場集中度來大致反映中國IGBT晶片市場集中度狀況,2020年,全球IGBT單管市場CR3、CR5、CR10分別為54.2%、657.4%、85.7%;全球IGBT模組市場CR3、CR5、CR10分別為57.6%、66.7%、79.1%。綜合來看,IGBT單管及模組市場集中度高,市場份額被頭部企業壟斷,大致可以反映出中國IGBT晶片市場集中度同樣較高,國外頭部企業及中國代表性企業佔據了主要市場份額。
另一方面,中國IGBT晶片廠商生產模式各有不同,其下游客戶及產品應用領域也有所差異。例如,士蘭微下游主要市場為白電、工控、新能源車、光伏領域;華潤微下游主要應用於工控、新能源車領域;時代電氣主要佈局軌交、電網、新能源車、新能源發電領域;斯達半導主要開拓工業、新能源車、光伏下游領域;新潔能下游市場為光伏、白電領域;宏微科技主要佈局工控、光伏、新能源車領域。
資料顯示,主要代表企業中,時代電氣2021年整體營業收入規模最大,為151億元,但IGBT業務收入占比較少,約為6%;斯達半導IGBT業務專注度較高,雖然整體營收規模一般(約為17億元),但IGBT收入達16億元,占比超過94%。從企業IGBT晶片業務的競爭力來看,斯達半導的綜合競爭能力較強。
從五力競爭模型角度分析,中國IGBT晶片行業上游國產化程度較低,供應能力有限,且定制化程度較高,供應上議價能力較強;IGBT晶片市場需求空間較大,產品同質化較低,對外依賴較大,消費者議價能力較弱;IGBT晶片行業對潛在進入者的吸引力較大,但面臨著資金、技術、人才等高壁壘,綜合來看,行業潛在進入者威脅一般;IGBT晶片是目前中國鼓勵的發展方向,在多個領域應用程度較深,在新能源汽車、新能源發電等領域的應用空間將逐漸擴大,因此,行業替代品威脅較低;此外,中國IGBT晶片行業處於成長期,中國國產替代的背景下,行業內現有競爭者競爭較為激烈。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IGBT產品與國際巨頭英飛淩、三菱電機等差距在10年以上,步入第5代後,預計差距將縮短為10年,第6/7代產品差距將在5年以內。從中國IGBT晶片行業代表性企業從技術格局來看,斯達半導應用第七代IGBT技術,電壓覆蓋範圍為100-3300V;華微電子佈局第六代IGBT技術,電壓覆蓋範圍為360-1350V;士蘭微、時代電氣、宏微科技應用第五代IGBT技術;新潔能主要應用第四代IGBT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