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類比晶片主要由電晶體、電阻、電容等組成,是溝通虛擬信號與現實世界的橋樑,其細分種類繁多,主要包括信號鏈類比晶片和電源管理類比晶片,下游覆蓋的行業和應用較為廣闊,包括通信、汽車、工業、電腦等各個行業。
美國半導體工業協會(SIA)日前發佈的資料顯示,2022年全球晶片銷售額達到創紀錄的5735億美元,同比增長3.2%。從晶片類型來看,類比晶片銷售額增幅最大,同比增長了7.5%,達到890億美元。
來源:WSTS
又根據IC Insights此前資料,通信行業是類比晶片第一大應用市場,2022年市場規模將占到類比晶片市場份額的37.5%。據悉,類比晶片不依賴先進制程,產品生命週期長,價格波動小,對穩定性和成本要求高,且受海外國家半導體產業限制影響相對較小,是一個長坡厚雪的賽道。

來源:IC insights、國融證券
根據WSTS預測資料,預計2023年類比晶片市場仍將逆勢保持增長,全球市場銷售額有望增長1.56%達到909.52億美元,而同期全球積體電路銷售額預計將減少5.61%至4530.41億美元。

來源:WSTS、國融證券
根據Frost&Sullivan統計,2021年中國類比晶片行業市場規模約2731億元,占比七成左右,中國為全球最主要的消費市場,且增速高於全球類比晶片市場整體增速。預計2025年中國類比晶片市場規模將增長至3340億元,2020年-2025年複合增長率為6%。

來源:Frost&Sullivan、東方證券
行業格局方面,根據IC Insights資料,德州儀器是全球類比晶片行業龍頭,2021年全球市場份額為19%,龍頭地位較為穩固。其他國際領先類比晶片廠商包括亞德諾、思佳訊、英飛淩、意法半導體等,全球前五大廠商市場份額合計為51.5%,競爭格局相對比較分散。
雖然中國是全球最大的類比晶片應用市場,但由於中國半導體產業起步較晚,中國類比晶片市場仍由國際巨頭公司所壟斷,海外廠商佔據了超八成的市場份額,中國國產化率尚處於低位。根據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資料,2020年中國類比晶片自給率僅12%,中國國產替代空間廣闊。
資料顯示,從中國廠商佈局來看,近年來,隨著政策和下游廠商對中國國產晶片進口替代支援力度的加大,本土類比晶片企業與世界先進廠商技術水準的差距逐步縮小,部分中國高端類比晶片空白得以填補,相繼湧現了一批優秀的類比晶片企業,如聖邦股份、思瑞浦、艾為電子、納芯微、芯朋微、力芯微、上海貝嶺等。
關鍵的是,類比晶片應用於幾乎所有汽車電子部件,除了涉及傳統汽車電子如車載娛樂、儀錶盤、車身電子及LED電源管理等領域,還廣泛應用於新能源汽車的動力系統、智慧汽車的智慧座艙系統和自動駕駛系統。2022年全球汽車專用類比晶片市場規模將增長17%至138億美元,是增速最快的類比晶片下游市場。
為此,中國類比晶片公司也紛紛向國際巨頭重視的汽車領域進軍。例如,納芯微汽車營收占比在三季度提升至22%,隨著相應車規級產品的陸續推出,由汽車領域貢獻的營收有望持續提升。另外,最新報導顯示,中國主要類比晶片公司聖邦股份、思瑞浦、艾為電子、傑華特、希荻微等也正在向汽車領域擴展。
宏觀而言,招商證券近日研報認為,半導體行業已有邊際改善,2023年中半導體產業鏈庫存有望去化完成,建議持續關注需求和庫存邊際變化,靜待行業景氣拐點,並把握板塊投資的提前佈局時機。此外,瑞銀、中信證券、海通證券等均發佈看好2023年半導體的相關研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