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在歷經極端短缺、漲價後,汽車晶片的供需狀況來到了新調整期。近期,車用半導體缺貨與否的辯論成為熱議話題,當前業界的共識是,部分晶片已經不再短缺,但是結構性緊缺仍存在。
日前,據韓聯社消息,業界認為,車用半導體供需的緩解正使供給正常化,減少了車輛交貨週期。其中韓國大型車企現代、起亞等公司的車輛交貨週期較上個月已經縮短1-8個月不等。
從汽車資料看,缺芯導致的供應鏈停滯已經有所緩解。根據群智諮詢此前資料,2022年全球汽車銷量預計為8080萬左右,同比下滑約0.2%,但下半年增長明顯,同比增速達到10.7%。同時,過去一段時間因缺芯造成的汽車減產情況正逐步緩解,預計2023年全球汽車銷量將達到8270萬台,同比增長約2.4%。
另外,此前據多位半導體產業鏈人士透露,車用半導體總體來說已經緩解,但是一些細分領域仍供應緊張,比如碳化矽、MOSFET等,其投產時間比較慢。目前中低階功率半導體和MCU、以及存儲晶片相對不缺,但新的功能性產品及高階MCU、IGBT、ADAS、AI、感測器、車用DDI相關晶片則相對短缺。
另一方面,Susquehanna Financial Group的最新資料顯示,自2022年6月以來,全球晶片平均交付週期(晶片從訂購到交付的週期)一直保持下跌的趨勢,晶片交付時間也在加速縮短。Susquehanna最新的研究顯示,去年12月份,全球晶片平均交付週期約為24周,縮短了8天。

來源:彭博社
Susquehanna的報告顯示,去年12月份,汽車製造商的主要晶片供應商英飛淩的交付時間減少23天,微芯科技縮短了24天。擁有最大晶片產品系列和客戶名單的德州儀器的交貨時間也一直在縮短,10月和12月分別縮短了25天和4周。儘管如此,德州儀器10月部分車用晶片的供應仍然有限。
Susquehanna分析師Christopher Rolland表示,晶片交付時間已經較高峰有所改善,供應衝擊最糟糕的時刻也已經過去,去年12月所有產品類別的交付時間都在縮短。70%接受Susquehanna調查的公司也在去年10月就表示,他們能夠更快速地供應晶片。
資料顯示,隨著新能源車時代的到來,汽車的IC含量直接從3%上升到30%,需求面還在大幅增長。企業們必然不會錯過新機遇,今年展會中,中國半導體上下游企業必提的高頻詞彙就是“車用”,有的企業甚至採取“AII in”策略押注新能源賽道。但車規級賽場門檻並不低,乘著新能源衝破原有供應鏈的同時,中國企業們也在技術研發上發力精進。
畢竟,日前,德國汽車工業協會(VDA)特別警告,如果半導體零部件的供應短缺持續下去,到2026年全球出廠的汽車將減少多達20%。因此,呼籲歐盟對汽車相關半導體給予特別支援。
VDA指出,到2030年之際,汽車產業對半導體零的需求將較當前增加2倍,高於全球半導體市場需求成長的1.8倍。尤其是,制程較老舊的90納米及更成熟製成半導體對汽車產業來說仍然重要。目前,只有不到20%的資本支出將用於節點65納米或更成熟的節點制程,這對汽車產業未來對於半導體的需求量遠遠不足。
但外界也認為,由於終端需求減退,下游廠商在2022年下半年開始執行去庫存策略,四季度開始晶圓廠成熟制程產能利用率進一步下滑,代工價格將繼續走低。而車規產品目前仍大部分採用成熟制程工藝,在接下來的一段時間內價格鬆動趨勢在所難免,車用晶片市場也將因此進入一段穩定週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