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電子報∣ 友善列印字體大小 文章分享-Facebook 文章分享-Plurk 文章分享-Twitter
【圖解】一場疫情,加速台灣智慧醫院腳步!67%著手數位優化,在家休息也能洗腎?
數位時代陳映璇
獲取產業訊息零時差!立即訂閱電電公會電子報。

過去三年新冠肺炎改變民眾的就醫型態,許多民眾有了視訊看診的初體驗,不用再千里迢迢跑到醫院,在家打開鏡頭就可以跟醫師面對面看診。在醫療去中心化趨勢下,提升醫療與服務效率的智慧醫院被視為解方。

由國際知名媒體《Newsweek》(新聞周刊)及全球重要數據資料庫Statista聯合進行的「2023年全球智慧醫院(World’s Best Smart Hospitals 2023)」評比結果於9月出爐,台中榮總是唯一入榜的台灣醫院,顯示台灣的資通訊結合醫療,初步獲得國際的肯定。再加上今年電子病歷上雲、法規擴大遠距醫療的適用範圍,都加速智慧醫院的發展。

所謂的智慧醫院,泛指醫院應用資通訊科技提升病人安全,改善醫療品質,提升營運效率。在「2023年全球智慧醫院」評比涵蓋5大應用:

一、電子功能:架構醫院的資訊系統
二、遠距醫療:運用技術設備進行遠距會診
三、數位影像:透過VR/AR工具進行病人的診斷與治療
四、人工智慧:使用AI與機器學習工具進行數據分析與評估
五、機器人技術:導入機器人手術

針對28國、300家醫院,挑選出以上5大應用處於領先地位的醫院進行排名,今年台中榮總首次參加評選、名列254名。

台灣智慧醫院在國際嶄露頭角,背後有2大助力

電子病歷上雲:成本降低、醫院間資料交換更方便

當台灣的醫療科技在國際斬露頭角時,另一方面國內的醫療法規也鬆綁,首先可以看到2022年7月18日衛福部修正「醫療機構電子病歷製作及管理辦法」,允許醫療院所電子病歷資訊系統,可委託雲端業者代管,以及設置電子病歷交換平台。在法規未開放電子病歷上雲前,醫療資料都放在自建的機房,醫院除了砸錢採購硬體,還得有專業的資訊人員做維運。

資料上雲對醫院來說有幾個好處,首先是 減輕成本 。台大醫院智慧醫療中心副主任李建璋指出,「比起各家醫院買電腦,不如委託雲端公司來管理,包含硬體更新、專責的工程師與資安,理論上比醫院本身運作有效率。」

其次是電子病歷上雲後,醫療院所之間資料交換變得更加便利。 舉例來說,未來台大醫院、台大新竹分院、台大雲林分院3家醫院資料,可以直接在雲端上建立人工智慧(AI)模型,降低繁雜的行政手續。

遠距醫療法規鬆綁:提高醫療服務效率

另一個加速推進台灣智慧醫療腳步的是2022年11月預告《通訊診察治療辦法》修正草案,擴大遠距醫療的適用對象,包含慢性病長期用藥、行動不便者、癌症末期等等,並放寬遠距醫療開立處方籤的規定,預計最快2023年2月正式實施。

看準遠距醫療法規鬆綁,2022年8月台中榮總率先成立全國規模最大的「遠距照護中心」,將提供24小時線上會診、偏鄉醫療,讓病患免於舟車勞頓之苦,提高醫療服務的效率。

「醫療去中心化」趨勢,帶動3大科技應用

根據KPMG安侯建業聯合會計師事務所在2022年11月發布「智慧照護創新趨勢調查」指出, 歷經三年的疫情影響,已有高達67%照護單位(含醫療院所、長照相關機構、健康中心、月子中心)已著手進行數位優化 ,又以雲端、大數據為主要應用科技。

因應疫後就醫型態的轉變,加上醫療法規的「推力」之下,工研院服務系統科技中心組長黃素珍認為會加速「醫療居家/社區化(homspital)」發展,「特別是在疫情後,民眾有意識地減少出入醫院的頻率,未來要如何讓醫事人員走出醫院,並且更智慧化是關鍵。」

事實上,醫療居家/社區化並非疫情才出現,衛福部在2016年就啟動「居家醫療整合照顧計畫」,據衛福部統計,台北市約40%老舊公寓沒有電梯,對於行動不便、臥床病人,不易取得醫療資源。因此居家醫療,優先解決醫療資源分布不均、醫療可近性不足(指醫療資源觸手可及的程度)的問題。

一旦醫療居家/社區化成為顯學,醫院走向去中心化的照護模式,科技勢必扮演更重要的角色,進一步帶動3大科技應用:

應用1:醫材輕量化、聯網,助攻偏鄉醫療

首先可以看見「醫材輕量化」的趨勢。陸續有業者開發手持式超音波、三合一傷口機,甚至透過小型血液透析機進行居家洗腎,不用在醫院躺4小時,在家休息、睡覺也可以洗腎。

像是電子代工龍頭鴻海攜手光學模組業者揚明光學、長庚醫院開發出僅600公克重「手持式智慧眼底影像擷取儀」,號稱一張眼底圖,就能檢查全身潛在疾病。並配備實體SIM卡、Wi-Fi與藍牙多重通訊功能,在偏鄉可進行眼底影像即時上傳,同步醫院系統與使用者App診斷結果,適用於偏鄉醫療。

應用2: VR/AR帶動數位療法,玩遊戲也能復健

當智慧手機、穿戴裝置、物聯網技術普及後,數位療法(Digital Therapeutics)成為治療新趨勢。像是自閉症、過動症、發展遲緩等神經系統疾病,治療上都需要高頻率、長時間的復健訓練。

台灣擁有資通訊(ICT)產業的優勢,又是全球第5大手遊市場,有機會開發穿戴式VR(虛擬實境)、AR(擴增實境)前端醫材裝置。未來透過VR虛擬教練在家進行復健訓練,遠端的醫師可根據遊戲結果,動態調整訓練內容。

應用3:串連藥局,解決醫療最後一哩路

放眼全台藥局約7,000多家,在疫情期間,民眾無論是買口罩、快篩都到藥局,未來藥局也有機會扮演「社區健康管家」,藥師還可協助送藥的最後一哩路。

以這次疫情來說,雖然開放線上看診,民眾領藥仍得赴醫院領取。黃素珍提到,日本診所的藥單會連線傳到藥局配藥,再由物流業者黑貓宅急便送藥到府;美國也曾試行叫車平台Uber提供送藥服務。意味在送藥的最後一哩路,仍有科技可以幫忙的地方,社區藥局將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但是,科技應用要導入醫院,有3道關卡待解

不過這些科技應用,要導入醫院也面臨更多的挑戰與困難,需要醫院、資通訊業者、政府三方通力合作。

資通訊業者投入智慧醫療,相當需要耐心與時間。除了透過臨床蹲點,找出需要被解決的問題,再來醫療產品必須取得衛福部食藥署(TFDA)認證;同時還要符合醫院的採購要求。

投入智慧醫療逾十年的研華智慧醫療資深業務經理李家茵分享,「在跟醫院合作的過程時,會需要放下自己是資訊廠商的角色,站在第一線了解醫護人員碰到的問題。」

研華曾協助屏東榮民總醫院導入「全院智慧用藥管理」,事前實地到高雄榮總考察,看著藥車怎麼上到護理站,護理人員又是如何發藥,實地了解流程,後來更改造藥盒大小,設計出更符合護理師需求使用的行動智慧藥車。

至於醫院端,資訊系統整合是最先碰到的挑戰。當電子病歷上雲後,接著會有跨院、跨單位的資料交換需求,醫療院所須遵循國際資料交換標準FHIR(Fast Healthcare Interoperability Resources),並整合不同醫療院所的資訊系統(HIS),讓醫院之間的溝通更容易。

至於建立智慧醫療的商業模式,是另一道門檻。以付費機制來看,醫院受限於健保單一保險給付的限制,對於醫療新創公司建立良好的商業模式是挑戰。雲象科技執行長葉肇元建議政府,在智慧醫療發展上,新產品需要新的給付思維來支持。

數位科技正在翻轉醫療體驗,再加上疫情的催化下,台灣的智慧醫院正在大步向前走。

責任編輯:林美欣

訂閱電子報 友善列印 字體大小:
獲取產業訊息零時差!立即訂閱電電公會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