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電子報∣ 友善列印字體大小 文章分享-Facebook 文章分享-Plurk 文章分享-Twitter
7成碳排放來自六都!台灣拚2050年達到淨零排放,雙北、工業重鎮高雄怎麼做?
數位時代陳映璇
獲取產業訊息零時差!立即訂閱電電公會電子報。

隨著氣候變遷威脅加劇,2050年淨零排放(Net zero)是全球氣候行動的共識。我國行政院預計於今年底前公布台灣2050年淨零初步路徑規劃,各地方城市、民間企業也紛紛宣示各自淨零排放時程。環保團體綠色和平13日指出,台灣六都的碳排占總體7成,要達到2050年淨零排放,城市的投入扮演重要關鍵,應透過「自治條例」的方式,來推動減碳的規劃。

盤點六都,唯獨台北市、新北市、高雄市尚未提出跟減碳、低碳相關的自治條例,究竟這三個縣市在淨零排放的議題上做了什麼?又有什麼地方需要加強的?

台北市年底公布2050淨零路徑,新北要成為無煤城市

從數據來看,根據環保署2019年公布「縣市溫室氣體管制執行方案」資料,人均碳排放最高為桃園市14.36噸/人、最低為台北市為4.7公噸/人;仍略高於鄰近的東亞城市,如首爾4.6公噸/人、東京4.1公噸/人,顯示台灣各城市在減碳上,還有努力的空間。

綠色和平東亞分部執行總監施鵬翔表示,城市是溫室氣體的排放源頭,也是面對氣候災害的第一線,角色非常重要;在淨零的議題上,地方可以比中央做得更靈活與積極。

台北市率先提出將在今年底前公布2050年淨零排放的路徑。在減碳上,台北市2019年排碳量1,160萬噸,較2005年減量11.3%,中期目標由2030年減碳25%提高至30%,長期目標為2050年達到淨零排放。

台北市持續推動六大策略,包含推動智慧零碳建築、提升綠運輸、運具電動化、再生能源建置、投資綠色新創產業、推動低碳永續採購。

台北市長柯文哲提到,台北市推動電動機車補助加碼,透過補助方式提高民眾購買誘因,目標推動2030年電動機車占比達30%以上,2030年市區公車100%電動化。他認為,推動淨零排放不只是靠技術的進步,更重要的是「群眾參與」,像是減少食物浪費、多使用大眾運輸。

雖然外界認為2050年淨零排放,距離現在還很久,他引述已故前總統李登輝說過的話,「40年沒有解決的問題,不要幻想4年內可以解決,」若現在沒做任何動作,40年後依然沒有解決,並坦言淨零排放不可能一次就成功,政策會隨著新技術的出現,不斷滾動式修正。

新北市則喊出2023年成為無煤城市,相關工業燃煤、汽電共生機組要求在明年底前退場,目前正如火如荼進行。

新北市市長侯友宜表態,新北設定2030年達到減碳30%,比中央規定的20%還要高,相關配套包含推動電動車、大眾運輸以及建築物達到碳中和,並把八里區規劃成淨零示範區。

工業之都高雄宣示2030年減碳20%

身為工業之都的高雄市,產業以石化、鋼鐵產業為主,從減少空汙著手,規劃在高度空汙的秋冬季節,執行燃煤電廠降載。

在減碳的成效上,高雄市政府副市長羅達生表示,2019年高雄市減碳較基準年(2005年)減少15.5%,勝過中央設定2020年減碳2%、2025年10%的目標,並配合中央2030年減碳20%的目標。

對此高雄市提出更積極的減碳作為,從碳排源頭管制,已納入39家碳排大戶,透過自主減碳,預估年減少82萬噸,去年也加入國際脫煤者聯盟,規劃興達電廠第四號機組,提早於2025年退役。

綠色和平建言:未來十年減碳目標需更積極

對於上述城市的減碳做法,施鵬翔表示,對於淨零目標,台灣已經有越來越強的共識,未來十年的中期目標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國際上各大城市設定要把溫室氣體減量達50%,台灣最積極的城市也只有減碳30%,這個差距還是存在的,希望各地方還能有更積極的行動。

此外,台北市、新北市、高雄市尚未設定減碳自治條例。綠色和平專案主任張皪心認為,「有自治條例可以確保減碳可以寫入政策裡,讓政策可以持續推動。」特別是,各城市所面對碳排放問題都不盡相同,各縣市必須因地制宜,透過自治條例的訂定,將溫室氣體來源做有效規範。

訂閱電子報 友善列印 字體大小:
獲取產業訊息零時差!立即訂閱電電公會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