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電子報∣ 友善列印字體大小 文章分享-Facebook 文章分享-Plurk 文章分享-Twitter
一支風機,帶動下一個兆元產業鏈!全球離岸風電巨擘,為何看上台灣綠金?
數位時代陳映璇
獲取產業訊息零時差!立即訂閱電電公會電子報。

台灣喊出2025年離岸風電產值1.2兆元,真的不會太遙遠嗎?今年8月底,由台電主導、位於彰化外海8公里處的台灣第二座離岸風場正式完工。目光往北一些,全球離岸風機巨擘西門子歌美颯(Siemens Gamesa)在台中港建立「風機心臟」機艙組裝工廠——不僅是設立於歐洲區以外的第一座組裝工廠,也是亞洲第一座。

台灣離岸風電的第一步,是我國離岸風電開發商上緯新能源(SRE)於2016年在苗栗外海樹立風機。5年過去,風場前置開發期逐步開花結果,即便有疫情擾亂、拖慢進度,但估計2022年,北至苗栗、南到雲林海平面上,將有4座離岸風場完工,且隨後每隔一年就有新的風場陸續完工。

Ads byInnity

來源:數位時代

優勢一:政策完整,吸引全球大廠投資

「台灣離岸風電有清楚的法規與裝置容量目標,遊戲規則很清楚,正是任何開發商在各國投資必先掌握的條件。」全球最大能源建設基金、哥本哈根基礎建設基金(CIP)台灣區董事總經理許乃文說。

台灣離岸風電政策分為3階段,包括先示範(提供補助引導業者投入)、次潛力(開放業者申設潛力場址)、後區塊(政府推動產業分區開發),目標2025年,離岸風電總裝置量將達5.7GW(百萬瓩,為電量單位Gigawatt的縮寫)、預估帶動1.2兆元產值及2萬就業機會;2035年,累積裝置容量上看20.7GW。

來源:經濟部

即便目前台灣僅兩座離岸風場邁入商轉(海洋風電、台電離岸一期),但選商機制已邁入第三階段(2026~2035年)的區塊開發:規畫釋出15GW的裝置容量,是前兩階段的近3倍。簡單說,遊戲規則夠清楚,讓國際離岸風電業者看得到賺錢機會,勇敢進場。

雖然台灣海峽擁有先天優良的風速條件,但並非是政府慧眼獨具,因為各國都想搶離岸風電「綠金」。全球風能協會(GWEC)發布《2021年全球風能報告(Global Wind Report 2021)》指出,2020年全球新增風機(含陸域與離岸)裝置量達93GW,高達60%來自亞太地區;同年全球離岸風電總裝置容量來到35.3GW,前三大市場為英國、中國、德國。

有了開發商進駐,就像籃球場蓋好場地,等待裡面的燈光、座位、球架逐步到位。

來源:數位時代

優勢二:本土零件打進大廠,銜接國際市場

台灣的第二個離岸風電機會,在於不只要綠電,還想要有綠能產業。台灣離岸風電發展雖晚,但希望培育本土離岸風電供應鏈,因此,風場開發商必須通過由經濟部工業局擬定「產業關聯性審查」,包括電力設施、水下基礎、風力機零組件、海事工程4大類,採購在地供應鏈。

實際上,台灣離岸風電產業鏈剛起步,外商來台投資風場,又要推動在地供應鏈,導致前期開發成本提高。也因此,我國政府以每度最高5.8元躉購電價,保證20年收購離岸風場所發的電力,並訂定2025年以前分階段落實離岸風電在地供應鏈。

分階段落實,指的是風機零件有各自的國產化時程,包括:2021年前置期要完成水下基礎與塔架;2023年第一階段為風力機機零組件如機艙組裝與變壓器等、海事工程提供新建或改裝的施工船隻;2024年第二階段是難度較高的風力機機零組件如齒輪箱與發電機等。

來源:數位時代

除了少數已經有國際市場經驗的業者,像是樹脂原料供應商上緯、鑄件業者永冠都已是西門子歌美颯、維斯塔斯的合作夥伴外,多數零件都只能「做了才知道」是否適合國產化。

如沃旭能源的水下基礎廠商——中鋼集團的興達海基,就發生難以克服技術瓶頸、無法如期交貨,導致沃旭轉單給韓國。這與台廠相當短的學習曲線有關,比起歐洲第一個離岸風場Vindeby發展至今30年,台灣目標帶起在地供應鏈僅有5年時限。

但,後進者仍有機會,如西門子歌美颯在台中建置亞太區首座機艙組裝廠,就是看上台灣的地理位置優勢,加上機艙是一支風機中最具價值的組件,裡頭擁有上千個零組件,擁有不少潛在商機。

「台灣建置機艙組裝廠,對做輪轂鑄件等大型風機零組件有機會,不然業者還要遠從歐洲運來,成本上就差很多。」台灣大學工程科學及海洋工程學系教授兼系主任江茂雄分析。

西門子歌美颯亞太區離岸風電營運發展總部董事長倪邇思(Niels Steenberg)強調,「組裝廠的任務是全球化,不會只做台灣(風場)的生意,」換言之,一旦台廠成為西門子歌美颯的供應商,就有機會出口到海外。

來源:數位時代

機會:浮動式風機成離岸風電新藍海

想發展離岸風電的不只台灣,日本、韓國等亞洲國家紛紛緊追在後,「日、韓雖然開發(離岸風場)都比台灣晚,但喊出來的開發量都比我們大,」江茂雄表示,日本、韓國之所以積極發展離岸風電,是為達成2050年淨零碳排的目標,因此後面開發量絕對相當可觀。

全球風能協會的《2021年全球風能報告》也預估,在亞太地區離岸風電未來5年的新增裝置容量中,主要貢獻將來自中國,其次為台灣、越南、日本與韓國。相較日本、韓國,台灣海峽風況條件佳,加上淺海區域(約20~25公尺)較多,是固定式風機的合適設置環境,開發門檻也較採用浮動式平台的浮動式風機低、更具成本效益。

不過由於近岸風場開發日漸飽和,「全球發展浮動式風機是必然趨勢。」上緯新能源執行長林雍堯指出,開發位置延伸至離岸20~30公里的深水區,海事工程施工成本隨之增加,須採用容量更大的風機才符合發電效益,浮動式風機應運而生。

日本、韓國海域水深多大於50公尺,就十分適合推動浮動式風機;韓國就傾國家之力,在工業大城蔚山規畫2030年前投入36兆韓元、興建6GW浮動式離岸風機,吸引業者投資。

來源:數位時代

浮動式風機潛藏無限商機、目前技術發展還在早期階段,在全球35.3GW離岸風場裝置容量中,僅約80MW(千瓩,MegaWatt縮寫)是浮動式風場、占比不到1%。若台灣在時間與技術上掌握先機,就能打入國際市場供應鏈,提升台灣在離岸風電市場的競爭力。目前國內包括上緯新能源、台船、台亞風能等開發商都表態要投入建置浮動式風場。

但浮動式風機趨勢是否會使供應鏈重新洗牌?林雍堯解釋,風機結構差異不大,原本做水下固定式基樁業者,可轉成做浮動式平台,在供應鏈上也增加了纜繩的新需求。

他認為,未來2026~2035年,政府每年將釋出1.5GW的開發容量,足以讓國內供應鏈練兵,「台廠必須實地了解市場端的需求是什麼,當懂得這個產業遊戲規則後,才能往海外走。」台灣未來至少還有長達10年的離岸風電開發時間,就看各家台廠發展的速度有多快了。

責任編輯:張庭銉、林美欣

訂閱電子報 友善列印 字體大小:
獲取產業訊息零時差!立即訂閱電電公會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