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電子報∣ 友善列印字體大小 文章分享-Facebook 文章分享-Plurk 文章分享-Twitter
德國電動車市場觀察
獲取產業訊息零時差!立即訂閱電電公會電子報。

陸製品牌積極進占版圖

依據德國機動車管理局(KBA)今(2021)年最新統計,目前德國電動車市共有30餘家車商,上百種車款競逐。值得關注的是中國大陸積極進軍德國市場的雄心明顯,今年夏季包括愛馳(Aiways)與領克(Lynk)等新興電動車商,都將揮軍插旗德國市場;前者由德國連鎖家電商Euronics以及維修業者ATU分別負責銷售與保固服務,後者則有Volvo技術轉移與經銷點支持,以租賃方式經營電商。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吉利(Geely)全資入股的高端車種Volvo,儘管在德國純電池驅動車的市占比不高,新近卻宣布2030年起全面專注發展此一項目,且將採行電商模式銷售;吉利自2010年起成為Daimler最大單一股東,持股達10%。

德製汽車在海外市場,尤其是在營收主力的中國大陸高端市場中,品牌形象地位相當穩固,雖然其營銷量已自2019年略現下降,但是德國豪華車款則持續受到歡迎。德國大廠陸續公布的營運報表顯示,Daimler和BMW已逐步脫困,在歐洲市場上頗有起色,在中國市場方面更是明顯好轉;特別是BMW在電動車銷量上大幅勝出。

德國汽車業如同其他產業因為新冠疫情遭受重創,加上歐洲市場若要恢復榮景需時尚久,因此當前蓬勃的中國市場再度成為德國業者的希望指標;換句話說:德國車商

車廠創新實力備受中國追趕

中國大陸早已超過美國,而為全球最大電動車市場。德國大廠Daimler在全球銷售的所有S級車型中,就有三分之一以上來自中國大陸;中國市場更佔有VW集團四成的全球銷量。儘管如此,德國作為歐洲最大單一市場的規模,卻也是國際業者競逐的熱門戰場。

根據德國汽車管理中心(CAM)新公布的電動車創新科技研究報告中,德國VW集團雖僅次於領先全球的Tesla,但卻被比亞迪(BYD)、吉利(Geely)、北京汽車(BAIC)與上海汽車(SAIC)一字排開的中國各大車廠緊追不捨。前十名排行榜中還有韓國Hyundai、法國Renault與PSA,以及新近與日本Honda攜手合作的美國GM;德國傳統車廠Daimler與BMW在電動車各項研發上顯然落居下風(詳如附表)。

不僅如此,該項創新實力排行榜的第11至21位裡,除了日本Nissan以及其他老牌燃油車廠之外,中國還有包括與BMW合作的長城(Great Wall)等多家

業者攜手合作降低成本

在當前美國等國際電動車廠的強力環伺下,德國車廠必須面對的難關十分艱鉅。一方面,傳統製造業仍為營收核心業務,業者發展電動車仍須兼顧本業。另一方面,國際電子大廠紛紛加入戰局,使得德國汽車製造商備感壓力。去年初電子大廠Sony在CES 2020美國消費電子展上推出自有電動車款,就引發各界關注。

當前新的參與者紛紛投入汽車產業,使得德國汽車製造商備感壓力。在朝向電動車生產的大前提下,車廠無不進行供應鏈重組以節省成本,或是移轉生產基地以貼近目標市場。原本穩固的汽配供應產業結構因而翻轉,大幅影響各級供應商的長期關係與合作位階。
由於價格不菲的電池組所占的全車費用相當可觀,在成本利潤精算下,各車廠一方面注資自行生產電池組,一邊加緊投資研發新型電池技術。例如VW採用固態充電電池的E-Golf,續航力可達300公里到750公里左右。該集團對初步測試的前景非常樂觀,希望2025年能為這種新型電池建立試驗工廠。

與對手結盟的競合生態

另一方面,電動車所需要的資通訊零組件之多,燃油車所需全然無法相比。在精算成本考量之下,車廠紛紛斥資自行開發軟、硬體產品,或於其他競爭對手結盟研發技術,分享共用身、車軸以及關鍵組件等,以建立產線平台之道在全球戰場上布局。

先前就有Ford與Volvo結盟,聯合開發電動車及燃油車技術,以降低歐盟對車輛廢氣排放限額的罰鍰;採用類似合作方式的還有FCA Fiat Chrysler與Tesla。其後還有美商晶片大廠Nvidia與中國新創企業的蔚來汽車(Nio)進行異業結盟。隨著各國生產基地的疫情逐漸緩解,預計會有更多類似的商業模式出現。獨立開發者勢單力薄、難以生存;是項趨勢新近在中國電動車產業鏈上則已是常態。

訂閱電子報 友善列印 字體大小:
獲取產業訊息零時差!立即訂閱電電公會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