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電子報∣ 友善列印字體大小 文章分享-Facebook 文章分享-Plurk 文章分享-Twitter
可穿戴之後 “院內”場景究竟有多大潛力?
獲取產業訊息零時差!立即訂閱電電公會電子報。

偌大的醫療監測設備市場,可穿戴無疑只是冰山一角。隨著後續越來越多院內院外健康監測設備的融合,順勢“拿下”更多細分場景甚至全場景的醫療監測設備市場,成為當下不少實力派感測器供應商的最終目標。畢竟,中國當前正處醫療數位化市場上行的黃金時段,相關設備的更新換代需求巨大,自然也急需大量的醫療感測器加持。譬如基於MEMS加速度計的運動狀態監測、用於體溫監測的集成數位溫度感測器、用於心率與血氧含量測量的光電感測器、生物阻抗測量、生理電勢採集等,都有很大可能成為剛需市場。
在醫療電子市場沉浮多年的ADI,對此自然是早有準備,趙延輝告訴記者:“憑藉在開發生命體征監測感測器方面數十年的專業經驗, ADI在光電、生理電勢、生物阻抗、運動、體溫等各類高精度、高性能、高可靠性的感測器、信號處理前端和集成模組都在為體征信號監測的智慧醫療設備和可穿戴設備提供可靠易用的方案。ADI的技術和產品能夠貫穿從預防、診斷、治療到疾病管理整個醫療健康領域,例如醫療影像(如CT、超聲、DR等)、監護儀、體外診斷設備,涵蓋了大多數需要資料轉換和信號處理的醫療器械產品,相關產品具有業界公認的領先性能優勢。例如針對DR領域的ADAS1256 COF、CT領域有目前最新一代的ADAS1135,同時POCT(即時檢驗)和IVD(體外診斷)也都是目前ADI重點發力的方向。”
為了先人一步在“院內”醫療設備市場站穩腳跟,ams也早已將自身業務向該領域充分延展。截至目前,這家感測器巨頭已覆蓋現場護理診斷、醫學成像、內窺鏡等諸多細分場景,Morris Li表示:“醫療設備的元器件具有高性能及專用化的特點,目前ams涉及的醫療應用有現場護理診斷、醫學成像以及生命體征監測等幾個類別,其中,現場護理診斷需要設備有快速檢測能力並能夠及時獲取結果,因此,其設計的關鍵是晶片級集成和小型化,這樣才能夠持續降低設備成本,並允許提供附加功能,如小型掌上型互聯性能。而醫學成像要求設備能夠更小的噪音和失真干擾以生成更多細節、更準確的圖像,這就需要傳感器具有超高的精度與才要速率、低雜訊和高線性度。2020年,基於ams的AS7341L光譜感測器,我們開發了一種光學讀出器,用於改進側向層析檢測(LFT)。通過該技術提高了光學靈敏度,允許進行多分析物檢測,並適應不同的光學測量方法,例如反射和螢光測量,在抗疫期間有著出色的表現。未來在抗體檢測、抗原檢測方面也將扮演重要的角色。”
除此之外,ams在醫學成像領域如電腦斷層掃描CT、數位DR、內窺鏡等領域一直保持著領先地位,Morris Li進一步補充到:“我們設計並製造創新的醫學成像傳感解決方案,這些解決方案能夠提供出色精度、高採集速度、低雜訊和超低功耗,可以使得掃描設備製造商能夠生成清晰的圖像,同時使患者暴露于更低劑量的輻射。在CT領域,醫護人員要求CT成像設備製造商提供更高解析度的成像,以對病人狀況做出更準確的診斷,同時減低掃描帶給病人的健康風險。而ams新一代的探測器解決方案將助力設備製造商實現這兩個目標:減少X射線劑量,同時生成無運動的CT圖像。此外,ams的Naneye系列的微小圖像感測器,為一次性的內窺鏡提供了完整的從鏡頭lens,到感測器sensor到線纜cable的整套解決方案,有利於微創手術的進行,也適合比較小的人體自然腔道的內鏡檢查,以上這些新的感測器技術與醫療領域的結合都將拉動市場的持續增長。”
未來的醫療數位化,中國仍然是全球的“主戰場”。對於一眾核心器件供應商來說,如何拿下中國市場,無疑是“頭等大事”。為此,ADI近期正式宣佈成立亞德諾半導體(中國)有限公司,之所以做出如此重大決定,趙延輝解釋到:“成立亞德諾半導體(中國)有限公司將使ADI中國更好地融入本地產業生態,從支援全球的角色,轉向為本地市場開發產品,從而敏捷地回應本地市場的創新需求。醫療健康生命體征監測作為ADI中國公司的幾大市場研發重點之一,將以高性能產品和系統級方案為核心,持續投資於軟體與演算法和本地技術支援,為客戶提供深入的技術服務,做好迎接醫療市場增長的準備。”
對於中國醫療數位化市場,ams一直以來都十分看好,Morris Li強調:“ams希望通過對中國健康市場的深入研究,推出最適合的方案。2021年,ams會繼續加大對醫療影像、生命體征檢測以及快速體外診斷方向上的投入。一方面持續不斷的提供CT/DR和內窺鏡客戶的技術和商務支援,另一方面助力中國體外診斷客戶在側向層析檢測在國際市場上的突破。相信ams的戰略投入加上市場的快速成長,我們可以再次實現目標翻番。”
總之,無論是疫情初期還是後疫情時代,醫療監測都將貫穿始終,作為全球半導體市場的一大強力增長極。儘管偌大的醫療監測市場如今並不乏攪局者和躍躍欲試者,但編者認為,隨著後續“院內院外”監測漸趨融合與互通,也將進一步抬升供應商的准入門檻,而那些早已具備系統性全場景服務能力的企業無疑將成為其中的最大受益者。不過,這種形勢也很容易滋生“壟斷”風險,出現少數幾家企業獨大的局面,對於行業的長期健康發展並無益處。因此,編者也呼籲當下中國眾多新興半導體企業,將精力轉向醫療監測甚至更多細分型醫療電子市場,而非將全部精力押寶在早已飽和的傳統消費電子領域。當然,這背後也需要國家以更多的鼓勵政策去推動和支持。否則,不遠的未來,醫療半導體必將成為中國半導體界又一大“致命缺口”。

相關檔案下載:附件:IisC需求問卷
訂閱電子報 友善列印 字體大小:
獲取產業訊息零時差!立即訂閱電電公會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