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電子報∣ 友善列印字體大小 文章分享-Facebook 文章分享-Plurk 文章分享-Twitter
德國汽車產業鏈面臨轉型挑戰 (下)
獲取產業訊息零時差!立即訂閱電電公會電子報。

相對於德國兩大廠BMW、Mercedes-Benz(Daimler)仍側重油、電混合型電動車(Plug-in Hybrid),領頭羊的VW集團腳步雖慢,卻也了解到車市的未來在於純電池動力車(BEV)。依據VW規劃,到2025年將在電動車領域投資至少300億歐元,屆時集團所銷售的汽車有三分之一將是電動車款,到2030年則能增長為每生產2輛新車就有1輛是電動車。

全球汽車生產製造產業環環相扣,電動車項目的強勢發展,自然排擠到傳統汽配供應鏈的生態環境。舊有內燃機供應鏈與組裝技術人員陸續受到衝擊汰換;無論是吸引投資升級再造,或是轉往二級市場與東歐市場,已是不得不然的選項。新冠疫情以來的人力生產線停頓,只是凸顯出早已存在的現實面。

機器人革命 將取代工廠作業

根據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對未來就業市場的報告指出,2025年全球有一半的工作將由機器處理,「機器人革命」將取代2,000萬個工廠工作,在全球創造新機的同時,會削減近億個就業機會。WEF表示,目前所有工作任務中約有三分之一是由機器完成,其餘則由人力處理,這一平衡至2025年將會有所改變(WEF:The Future of Jobs Report 2020)。

該份報告對全世界300大企業進行市調,訪問業界有關新冠疫情衝擊的應對策略。這些企業表明降低成本的必要上升,數位工作方式的需求也明顯激增。這顯示管理和數據處理中的常規工作以及手工作業,最容易受到自動化威脅。而在汽車產業中有61.1%的受訪業主表示,會加快採用新科技與自動化生產,裁減現有人員將難以避免。

自動化生產趨勢成形

去年10月底VW大量採用1,700多臺Kuka機器人,加緊批量生產新款電動車ID.4;力拚在年底上市。此外,VW的可擴展電池系統和MEB模組化平台,也是在北德Braunschweig工廠導入Kuka機器人生產。

值得注意的是VW自2018年開始,已上市的ID.3與其他車款的側板生產作業,即是在德東小城的Zwickau工廠以Kuka機器手臂完成。2020年底,原本在當地生產的德國燃油車暢銷款Golf則已告一段落;該廠自今年起將全面轉型生產電動汽車。藉助MEB標準平台,將生產約30萬輛電動汽車。到2022年,每年預估達到33萬輛,其中包括Audi、Seat等總計6種不同的電動車型品牌。

近期還有Tesla合併一中型德廠ATW(Assembly & Test Europe GmbH);位於德西Rheinland-Pfalz邦的ATW,去年在新冠疫情期間瀕臨倒閉,Tesla出手算是雙贏之舉。ATW主營汽車製造業開發設計、製造安裝的自動化作業,以及測試系統套件服務,客戶一字排開包括:BMW、VW、Seat、ZF等大廠。

早於2017年初,Tesla就在當地併購德商Grohmann Engineering,該公司在Tesla的超級電池工廠納入電池和電子產品的機器人技術,並在機械工程和人機協作的自動化製程領域上,設有雙軌式建教產學合作。

訂閱電子報 友善列印 字體大小:
獲取產業訊息零時差!立即訂閱電電公會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