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電子報∣ 友善列印字體大小 文章分享-Facebook 文章分享-Plurk 文章分享-Twitter
民生用水再次循環、海水淡化,哪些方法能解救缺水荒?工研院這樣分析
獲取產業訊息零時差!立即訂閱電電公會電子報。

台灣正面臨缺水危機,政府提出科技造水的方法,擬規劃新竹、桃園、麥寮、嘉義、台南與高雄6座海水淡化廠,供應產業用水。

面對當前的缺水問題,工研院提出工業及民生(生活)廢水再生處理技術,以滿足傳產與科技廠生產用水的需求,工研院副院長彭裕民認為,台灣在民生用水的循環再利用仍大有可為,水處理是一輩子要面對的問題,工研院目標是將再生水處理技術的每噸成本,降到15~16元。

編按:再生水指廢(污)水或放流水,經處理後可再利用之水。

海水淡化成本高昂,民生用水也可循環再利用

台灣使用水資源比例有71%為農業用水,為比例最高,其次是生活用水(20%)、工業用水(9%)。

工研院建議政府可從民生用水著手,以新竹為例,一天的用水量大約為50萬噸,其中民生用水約是20萬噸,若民生用水可以妥善的再利用,「代表每天有將近一半的水可以循環,再次提供工業區使用」。

雖然現在半導體廠都自行發展再生水技術,最終還是會面臨缺水問題,必須仰賴新的水源。彭裕民認為,如果自來水、水庫無法供應,民生用水就是相當好的循環,「 台灣應建議『大水庫』概念,民生用水也是一種水庫,循環再利用,缺水狀況就可大幅減少。 」

針對政府提出的海水淡化,彭裕民表示,海水淡化處理成本相當高,每噸約50~60元,工研院已投入相關技術,正在研究如何減少耗能的問題,以降低成本,但還在驗證階段,至少要2至3年的練兵時間。

「海水淡化仍是不得不的選擇,」彭裕民認為,與其使用高成本的海水淡化技術,台灣在工業用水、民生用水的循環再利用還有發展空間。

工研院:缺水時刻,正是檢視技術的時機

在工業用水上,工廠的冷卻水就是循環再利用的好機會。石化廠一天要用100萬噸的冷卻水,半導體約20萬噸,工研院現有技術可將冷卻水做循環再利用,約可省10%~20%的水,最快在一週內可以達成;另一項技術可在20天到1個月內,把冷卻水的雜質除去,約可以省50%的水。

工研院提出的水處理循環利用技術,訴求每一滴水都不浪費,透過特殊菌把水裡的有機物質化解變成無毒的水。

目前應用於高雄進行東港溪原水前處理,每日可處理30萬噸;另協助桃園進行民生污水處理,平均每日可處理5萬噸污水;也協助建置南科再生水廠,供半導體廠商製程用水使用,預計可提供每日約2萬噸再生水,讓水質淨化與水回收再升級。

目前工研院在各地進行再生水及回收技術場域驗證,彭裕民表示,工研院願意把過去累積30年的技術,跟業界結合,「 我相信台灣缺水,全世界缺水,在缺水的時刻,台灣可重新檢視自己的技術, 」過去工研院在高雄東港溪進行水處理技術,獲得印度、泰國、馬來西亞等國的認同,若台灣能進一步強化水處理技術,相信台灣水處理產業有機會走到國際。

責任編輯:錢玉紘

訂閱電子報 友善列印 字體大小:
獲取產業訊息零時差!立即訂閱電電公會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