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電子報∣ 友善列印字體大小 文章分享-Facebook 文章分享-Plurk 文章分享-Twitter
飛天通勤、無車化運輸…下一個20年,「移動科技」還有哪些可能性?
數位時代高敬原
獲取產業訊息零時差!立即訂閱電電公會電子報。

「無車化」運輸、飛天車通勤、2分鐘切換載人/載貨模式、城市共生……看20年後移動科技的4大趨勢。

在科幻電影與小說中,出現在未來世界的交通工具,除了造型奇特之外,還能施展飛天遁地之術,智能媲美、甚至超越人類的功能。回到現實世界,汽車工業百年來最明顯的改變是,車內數位功能變多了,電動車的比率顯著增加。展望下一個20年,「移動科技」還有哪些可能性?

趨勢1〉道路無車化,疫情吹起綠運輸風潮

當我們將無限想像寄予移動科技時,另一發展方向卻是朝向「無車化」運輸。隨著民眾環保意識提升,部分人口密度高的城市,開始管制車輛進出數量;再加上疫情的影響,生活轉變為遠距、減少實體接觸,也影響了交通移動的方式。

柏克萊加州大學人工智慧自動系統DeepDrive研究中心主任詹景堯觀察,使用電動滑板車、腳踏車的民眾會大幅增加,「無車化」運輸可能在後疫情時代更為普及。

趨勢2〉一鍵升空!解決都市塞車問題

能夠原地垂直起降的電動飛天車 (flyer car)被看好是電動車後的下一個交通新趨勢。飛天車的構想並不新穎,近年包括現代汽車(Hyundai)、通用汽車(GM)、奧迪(Audi)、Uber等公司,都曾推出相關產品。 其中在2018年推出的Pop.Up Next,是奧迪和空中巴士(Airbus)、設計公司義大利設計.喬治亞羅(Italdesign Giugiaro S.p.A)合作的產物。以一體式碳纖維2人座客艙為主體,搭配四輪汽車底盤與4軸8槳的空中模組;乘客只需按下操控鈕,就能在車子、飛行器之間「無縫接軌」地切換,以不同型態搭乘運輸工具。

飛天車概念的興起,源於歐美許多大型城市的塞車問題嚴重,而飛天車可垂直起降的特性,可讓原本塞車1小時的路程,縮短到十幾分鐘。

相較於無人車,「飛天車的商業模式可能更容易實現。」詹景堯認為,飛天車不需要靠自駕技術也能實驗,只需要訂出明確的交通規則、搭配合格的駕駛員,就能在天際運作。

趨勢3〉有底盤就能自駕,2分鐘切換運輸模組

電能、自動化是未來兩大關鍵技術。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MIC)資深產業分析師何心宇認為,汽車架構也會隨著人們使用習慣不同而改變。她舉例,德國車商戴姆勒(Daimler)日前展示一款可隨需求變形的電動無人車Vision URBANETIC,其核心是純電動自動駕駛模組底盤,在沒有其它車身零件的狀況下,底盤本身就能自主驅動;搭配不同功能的車殼變身,車子還可以在載人、載貨模式之間自由切換。

Vision URBANETIC底盤切換成載人模式時,是足以容納12名乘客的迷你巴士;切換成載貨模式時,貨艙容量約為10立方公尺,可分兩層裝貨。兩種模式的切換可在2分鐘內完成,有助緩解物流業者面臨缺工、工時長,以及公共運輸司機短缺的問題。

另一大亮點在於,它整合了連網雲端技術和AI(人工智慧),可以分析交通狀況和乘客需求。遇到塞車,就規畫最有效率的替代路線;偵測到乘客過多,就向遠端要求加派乘客車艙,同時滿足行車效率、運輸調度等需求。

趨勢4〉城市共生,富士山腳的露天交通實驗室

對未來交通的諸多美好想像,勤業眾信管理顧問部副總經理辜卓洋認為,「是否能商業化並應用於生活,是一大挑戰。」而日本汽車大廠豐田(Toyota)的Woven City(編織之城)概念,是思考移動工具融入生活的全新角度。

據悉,Woven City選在靜岡縣裾野市的富士山腳下、占地71萬平方公尺的舊廠區,測試電動車、無人車、機器人等新科技,整個城市將完全由氫燃料電池驅動。

特別的是,城市約可居住2,000人,除了豐田的員工眷屬,也歡迎退休人員、科學家及相關產業合作夥伴進駐,居民都會配有智慧家居設備、機器人,與稀奇古怪的新科技共同生活,宛如一座露天實驗室。辜卓洋表示,未來交通不能只單看技術,還必須討論整體城市規畫。如Woven City的街道分為3類:高速車輛、低速車輛,及腳踏車、機車與行人的共用道路,還設計了可以散步的公園長廊。「三種街道類型交織在一起,可以加速無人車的測試。」豐田社長豐田章男(Akio Toyoda)說。

當建築、汽車都連網互通,AI科技便能串聯虛擬和現實環境,看似充滿科幻想像的場景,離我們並未那麼遙遠。

責任編輯:郭昱彣、林美欣

訂閱電子報 友善列印 字體大小:
獲取產業訊息零時差!立即訂閱電電公會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