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電子報∣ 友善列印字體大小 文章分享-Facebook 文章分享-Plurk 文章分享-Twitter
[評論]美日德找官府要晶片 死馬當活馬醫還是另有所圖?
新電子黃繼寬
獲取產業訊息零時差!立即訂閱電電公會電子報。

近日多則新聞報導指出,德、日、美三大汽車工業國,都向台灣政府提出交涉,希望台灣政府能出手協助,幫助自家汽車產業取得充足的車用晶片供應。看到這些報導,筆者一開始有些納悶,怎麼歐美日的政府官員會來台灣找官府要晶片呢?

台灣並非計畫經濟體制,台積電、聯電、世界先進、力積電等擁有8吋產能的晶圓代工廠,都是民營上市公司,政府介入民間企業運作,非常容易落入名不正、言不順的處境,且美國、歐盟常常以反壟斷法來對付外國企業,台灣面板雙虎都遭殃過,如今美國跟德國要求台灣政府出面協助,豈不是要求台灣政府帶頭進行聯合行為?

再者,市場經濟向來以尊重市場自然形成的均衡價格,只有在市場失靈時,政府的介入才有正當性。對於民間企業間的商業往來,政府最好不要介入,更是市場經濟所信奉的教條。如今汽車供應鏈的供需緊張,是政府不當干預在先,所以現在應該出手補救,抑或是個別業者錯估形勢,導致如今供應短缺呢?倘若是前者,政府出手似乎還有些道理,但倘若主因是後者,政府介入的理由,恐怕就不是那麼單純了。

COVID-19嚇壞汽車產業鏈 瘋狂砍單造成今日大缺貨

2020年初在武漢爆發,隨後蔓延全球的疫情,幾乎把全球汽車供應鏈嚇傻了。由於武漢是汽車工業的重鎮,2020年初雷厲風行的封城,雖有效控制疫情,也讓汽車供應鏈的運作陷入極度混亂。許多台系汽車金屬件供應商的貨品,都無法運交給武漢當地的汽車組裝廠,或即便能交到組裝廠手上,當時也無法斷言組裝廠何時能恢復正常生產。

在這個背景下,全球最大的汽車Tier 1業者德國博世(Bosch),曾在2020年第二季對產業前景作出十分悲觀的預期。博世集團財務長及董事會副主席Stefan Asenkerschbaumer當時在聲明稿中指出,預計2020年全球經濟將面臨巨大挑戰。博世正為應對全球經濟衰退做準備。與此同時,這也將對博世2020年業務發展產生重大影響。根據當時已知的影響,博世預計2020年全球汽車產量將下降至少20%。在2020年第一季,博世集團總營收下降了7.3%,與2019年同期比較大幅下降。而僅在2020年3月,營業額即下降了17%。

上面的數字是集團整體營收,如果只看汽車相關業務,營收重挫的情況更令人怵目驚心。至少,筆者入行近20年,從未見過一家國際一線外商在中國的營收數字猶如跳崖般直線下墜,但博世當時在記者會上分享的亞太區汽車業務單季營收數字,證明了天下沒有不可能的事。

隨後在第二季發生的故事,業內讀者想必都略知一二。車廠大幅砍單,晶圓廠的車用晶片產能開始有些閒置情況出現,但由於防疫需求正緊,許多防疫相關電子設備需要的晶片,都必須以Super Hot Run生產,因此有消息傳出,晶圓代工業者開始將八吋晶圓產能移作他用。雖然對這個說法,筆者持保留態度(註),但根據後來各晶圓代工廠的產能利用率數字來看,晶圓廠確實有將汽車晶片產線調撥給其他產品的情況。

註:許多汽車晶片都規定要以專線生產,不能與其他晶片混線;相關產線若移作他用,要重新生產汽車晶片,得重新經過驗證。因此,汽車晶片生產線的調度彈性不如生產消費性晶片的產線,轉作他用後,要重新生產汽車晶片,得要花比較長的時間。

以當時的情況來看,汽車供應鏈砍單是無可厚非之事。畢竟,面對起起伏伏的疫情,汽車需求到底會衰退多少,沒人說得準。特別是在博世這等龍頭大廠喊出汽車出貨量衰退20%的情況下,其他汽車供應鏈業者跟進採取保守作為,是合理的。

然而,隨著時序進入下半年,工業生產逐漸恢復正常,汽車零組件與晶片的需求又回來了。只是晶片生產可不是自來水,打開水龍頭就有。除了轉作他用的生產線要回頭生產汽車晶片,得重新經過驗證外,晶圓投片到出廠,時間90天起跳,若再加上封裝所需的時間,下單後n+3或n+4個月才能拿到封裝完成的晶片,是業界常態。汽車晶片廠商即便在第三季初察覺需求反轉而追加訂單,也很難在第四季初拿到晶片。

因此,約莫在2020年11月初,中國當地的科技跟財經媒體,就已經開始關注汽車晶片缺貨的話題,並且越演越烈,幾乎每個禮拜都可以看到汽車晶片缺貨的相關報導。

更有甚者,在防疫需求下,實體活動虛擬化、線上化成為顯學,連多年未見起色的PC產業,都在2020年繳出亮眼的成績單。由於幾乎所有電子應用產品都需要晶片,因此各家晶片供應商對晶圓跟封裝產能的需求,早就已經大排長龍,交期半年以上,甚至訂單已經談到2022年的消息,都時有所聞。在這個節骨眼上,汽車晶片要插隊,哪有這麼簡單呢?

俗話說,出來混的總是要還。以後見之明來看,如果汽車晶片商在第二季時堅持卡住產能,後面的缺貨狀況,大概也不會像今天這麼嚴重。在關鍵時刻做了不正確的判斷,以至於現在被「加倍奉還」,其實相當公道。只是開門做生意,總得想盡辦法滿足客戶需求才是商道,因此台積電等晶圓代工業者,仍願意採取種種斡旋作為。

不過,既是斡旋,自然無法保證能做到何種程度。畢竟汽車晶片廠是客戶,醫療、網路跟消費性晶片廠就不是客戶嗎?大家都要晶片,最後恐怕還是得依照市場競爭的遊戲規則,由價高量大者得了。

德日美找台灣政府要晶片 案情恐怕不單純

然而,此次德日美官員直接跟台灣政府接洽,希望能幫助自家車廠取得充足的晶片供應來源,仍有些值得進一步思考之處。

由於台灣的國際處境特殊,以往外國政府官員多半不會大張旗鼓地與台灣政府直接接觸,但這次各國卻一反常態地直接找上經濟部甚至更高層級的政府單位,希望政府能幫忙跟台積電等晶圓代工廠協調,這件事本身就有反常之處。

其次,汽車晶片供應商大多是IDM業者,其中或許有些在近年來採行Fab-Lite策略,陸續將部分產品轉包給晶圓代工廠,但整體來說,國際級的汽車晶片供應商,仍是自己有晶圓廠的業者居多。高單價、高毛利的汽車晶片缺貨,照理說IDM廠應該會優先在自己的晶圓廠裡吸收這些訂單,除非真的消化不來,或是需要使用先進製程生產的汽車晶片,才會找上台積電。但各種汽車晶片中,只能依靠台積電提供的比重,有多少呢?

目前網路上已有揣測,由於有外媒已開始呼籲,美國政府應將中芯從管制名單中移除,以解決汽車產業的晶片短缺問題,因此,這次外國政府親自找上門來,除了為自家廠商爭取更好的待遇,也可能是為了將中芯從管制名單中移除的前置鋪陳。不管各國政府或汽車業者的動機到底是什麼,筆者只想提醒一件事。

依照中芯國際2020年第三季財報揭露的數字,該季中芯的營收來源中,有46.1%來自智慧型手機、20.5%來自智慧家庭、17%則是消費性電子,其他為16.4%。一般來說,汽車晶片不會歸類在前三個類別,因此,即便其他類營收全部是由汽車晶片貢獻(最誇張的預估),中芯的汽車晶片業務規模也不算大。

中芯國際2020年第三季營收來源(依應用別區分)

以中芯每月51萬片約當8吋投片量來看,即便美國將中芯從管制清單中移除,汽車晶片短缺的問題,又能緩解多少?更何況,今天汽車產業不只缺晶片,連金屬零部件也是嚴重缺貨。光有晶片,仍解不了汽車業者當前面臨的缺貨危機。

經過這次教訓,筆者認為,汽車產業鏈最應該思考的是,多年來奉為圭臬的「Just in Time」或「零庫存」生產模式,遇上電子化程度越來越高的汽車,其中的矛盾是否有解。不是每種產業都可以這樣運作,半導體就是其中之一。畢竟,以週為單位計算的生產週期是客觀事實,今天下訂單,明天就交貨,只有代理商辦得到,晶圓廠可沒這能耐。

訂閱電子報 友善列印 字體大小:
獲取產業訊息零時差!立即訂閱電電公會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