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電子報∣ 友善列印字體大小 文章分享-Facebook 文章分享-Plurk 文章分享-Twitter
一顆IC、3兆產值!解析台灣半導體大軍創下的全球奇蹟
數位時代簡永昌
獲取產業訊息零時差!立即訂閱電電公會電子報。
今年台灣半導體產值年成長高達20.7%,並首度突破新台幣3兆元大關,在暌違3年後,重奪全球第2大半導體產值國地位。

根據世界半導體貿易統計組織(WSTS)預估,雖受到疫情干擾,但仍樂觀預估2020年全球半導體產值約4,260億美元(約新台幣12.78兆元),增幅3.3%;相較之下,台灣因疫情控制得宜產能未受影響,工研院產科國際所(IEK)更上修今年台灣半導體產值年成長高達20.7%,並將首度突破新台幣3兆元大關,在暌違3年後,重奪全球第2大半導體產值國地位。

過去3年,也是台灣半導體產業風起雲湧的關鍵時期: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交棒退休,由雙首長接任;聯電和格羅方德先後宣布停止先進製程發展;日月光獲中國政府點頭,合併矽品;中美貿易戰開打,中芯、華為旗下海思遭美方貿易制裁……。

值此國際局勢和產業環境多變難料的時期,台灣半導體產值在2020年突破3兆元,意義何在?

回顧台灣半導體業第一個兆元產值里程碑,發生在2004年,花了10年,才在2014年跨越2兆元產值大關。然而,從2兆元推進到3兆元的高峰,只花了6年,可見半導體產業衝刺速度不斷加快。甚至,已有調研機構樂觀預期,台灣半導體產值要衝破5兆元大關,只要再花10年。

晶圓代工模式,奠定產業鏈合作分工基礎

台灣半導體之所以成為全球舉足輕重的產業聚落,主要可以歸因於我們在三大領域做到了世界頂尖: 晶圓代工市占合計超過60%,穩居全球第一 ; 封測全球市占率超過30%,同樣位居世界第一 ; IC設計則以21.7%的市占率,緊追美國、位居第二 。

 

數位時代/李晴製作

「擁有完整的供應鏈,成就了台灣半導體產業的世界地位。」DIGITIMES Research分析師陳澤嘉指出。

而這條半導體產業鏈如今能如此縝密分工合作,台灣大學電機系講座教授、前科技部長陳良基認為,這必須回溯到張忠謀當年為台灣半導體帶來的一個新觀點:晶圓代工(Foundry)模式

「大家都是從台灣看世界,他(張忠謀)則是把世界的經驗帶回台灣。」陳良基說。

1987年,張忠謀成立台積電,觀察到當時台灣半導體產業生產線上的作業員,有著足夠的勤奮和常識,能接受領班教導,讓產品良率相對出色,因而打造出晶圓代工模式,奠定了日後台灣半導體產業鏈分工合作模式的基礎。

在此之前,晶圓廠都是掌握在IBM及英特爾(Intel)等晶片業者手中,張忠謀則帶領企業不斷聚焦技術研發,創造晶圓代工產業的價值。

然而,回顧台積電的發展,其實一路危機四伏,卻都憑著正確決策,順利挺過3個策略轉折點。

2000年,半導體業為突破瓶頸,正從鋁製程跨入銅製程,技術掌握在IBM手上。不過,台積電並未與IBM合作,而是憑自身力量研發,成功生產0.13微米製程,就此拉開與其他晶圓代工廠距離。

2010年,儘管景氣正陷於金融海嘯谷底,兼任執行長的張忠謀,看好未來行動裝置的發展,依舊下令加碼資本支出,來到59億美元(約新台幣1,770億元),大力投資先進製程

當時台積電正在研發28奈米製程,有個關鍵技術必須在先閘極(Gate-first)與後閘極(Gate-last)之間抉擇,差異在於後閘極製作成本高、功耗低,能滿足接下來智慧型手機的應用需求。當時,三星(Samsung)和格羅方德(GlobalFoundries)都選擇先閘極,台積電則是選擇了後閘極。

事後證明,台積電不僅成功量產,拉開與對手三星的技術差距,也奠基28奈米持續改版優勢。日後更靠著16奈米技術,搶走三星手中的蘋果訂單。28奈米一役,連張忠謀都認為為台積電開啟了新里程。

「我很看重當時台積電研發出的28奈米製程,那是台灣晶圓代工技術的里程碑。」力晶創辦人黃崇仁激動地說。

第三個拐點發生在2018年,正當英特爾卡關10奈米製程、遭遇良率問題,台積電以FinFET(鰭式場效電晶體)技術,率先量產7奈米,甚至在隔年導入EUV(極紫外光)技術讓N7+製程正式量產,也是全球首個採用EUV技術並量產的企業。

自此,台積電和英特爾地位互換,從追趕者成為領頭羊,甚至英特爾執行長史旺(Bob Swan)曾在今年7月指出,考慮將自家晶片製造委外,也意味過去20年半導體晶圓製造的競爭,將邁入新局。

聚落效應發揮效率優勢,帶動IC設計起飛

在晶圓代工之外,台灣的IC設計和封裝測試產業,也在過去20年產業專業分工下陸續茁壯。2020年合計產值超過1.4兆元,是晶圓代工之外,第二大半導體族群。

根據工研院產科所預測,2020年IC設計的年產值將達到284億美元(約新台幣8,529億元)、年成長23.1%,是美國以外的第二大產值國;而IC封測則是84億美元(約新台幣5,520億元)、年成長約10.2%,穩居世界第一。

「台灣晶圓代工和封測產業完整,對IC設計業最大的好處是溝通效率。」高速傳輸晶片業祥碩總經理林哲偉表示,若下單給格羅方德,光是技術溝通往返,恐怕就比同在台灣的台積電要複雜得多。

2020年第2季統計,全球前10大晶圓廠中,有4家是台灣業者(台積電、聯電、世界先進、力積電);全球前10大封測廠,有6家在台灣(日月光、矽品、力成、京元電、南茂、頎邦);產業鏈完整優勢,也孵化出許多優異的IC設計業者,全球前10大IC設計公司中,台灣也入榜3家(聯發科、聯詠、瑞昱)。

 
2020第二季全球前10大IC設計公司營收排名
數位時代製表

5G、AI、物聯網,構成強勁「矽需求」

儘管半導體業一片榮景,2020年半導體產值貢獻台灣GDP(國民生產毛額)超過15%,也引來質疑聲浪:台灣經濟是否過分依賴單一產業?

「 如果還在問我們是否要繼續依賴半導體來發展台灣的經濟,這真是個Stupid(愚蠢)的問題。 」鈺創董事長盧超群直言,「最簡單的觀念就是:半導體應用面向非常廣,機會還很多。」

5G、AI(人工智慧)等技術將改變未來世界樣貌,張忠謀也曾公開表示,物聯網(IoT)是下一個「big thing」,而這些技術背後的引擎都得靠半導體技術去實現,「半導體是原力,是啟動未來應用的技術關鍵。」陳良基說。

研究機構集邦科技(TrendForce)指出,2020年全年智慧型手機生產總數12.43億支,其中5G手機將達到2.35億支、滲透率18.9%。聯電總經理簡山傑曾解釋,當手機從4G更換為5G,矽零件的需求量將提高2.5倍,是整個半導體產業的重大動能來源,而這還不包括5G基地台的布建。

再從物聯網應用來看,市場調研機構Strategy Analytics預估,2030年全球聯網裝置將上看500億個,若再導入AI,讓每個物聯網裝置都具備運算能力,晶片需求將爆發性成長。

不過,樂觀期許台灣半導體體產業再創輝煌之際,對於產業內外趨勢和環境,也必須審慎以對。

首先是針對台灣產業的平衡發展。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SEMI)全球行銷長暨台灣區總裁曹世綸指出,半導體如同台灣的「航空母艦」,已擁有航向世界的能力。接下來的挑戰是,我們是否準備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打造其他艦隊應戰?

對此,陳良基舉例,PC產業雖然現在都移往中國生產,但是系統設備的製造能力依舊是台灣的專業。 進入AI時代,台灣應該將重心轉向終端裝置的應用場景,立基於半導體技術優勢,仰賴IC設計能力,再配合PC產業的製造設計能力,共同發展出新的使用情境。

另一個隱憂是,當半導體遲早面臨摩爾定律(Moore's law)的失效,屆時該如何應對?陳良基則認為,台積電製程發展到1奈米都不是問題,而 目前業界解決摩爾定律的方式,都指向「異質整合」這條路,未來仍充滿機會 。

至於仍未停歇的全球科技貿易戰,是否會成為台灣半導體發展的絆腳石?

無論是陳良基、曹世綸乃至於產業大老,都一致認為,「矽」絕對是台灣最天然的屏障,只要持續維持技術領先、讓全球沒有台灣不行,台灣就仍能找到生存之道。

讓矽島繼續榮耀,升級關鍵時刻來了

「未來10年,台灣半導體的前景我還是相當看好的。」在兩岸都有投資發展半導體經驗的黃崇仁認為,台灣不只在技術製造和產業鏈生態上具有優勢,製造成本更具全球競爭力,「比中國便宜20%左右。」再加上台灣工程師性格細膩,有耐性突破製程瓶頸,這群默默耕耘的工程師過去功不可沒,未來也會再創佳績。

台灣,僅占全球土地面積0.02%的蕞爾小島,憑著穩扎穩打的技術基礎和完整產業鏈,在全球半導體總產值強占19.7%。面對全球保護主義興起,各國發動科技貿易戰此起彼落,台灣這支半導體艦隊,將持續扮演全球科技不可或缺的存在。

訂閱電子報 友善列印 字體大小:
獲取產業訊息零時差!立即訂閱電電公會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