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電子報∣ 友善列印字體大小 文章分享-Facebook 文章分享-Plurk 文章分享-Twitter
郭台銘的心頭痛?一台無人機害GoPro創辦人瀕臨破產,看他如何靠兩招起死回生
數位時代邱品蓉
獲取產業訊息零時差!立即訂閱電電公會電子報。

GoPro曾攻向極限運動攝影的巔峰,卻也無奈於銷量飽和,一路墜落到低谷。作為GoPro創辦人的尼克.伍德曼究竟使出何種招數,讓股價漲至近三年的最高點?

尼克.伍德曼(Nick Woodman)二十多年前,在為期五個月的衝浪之旅中,用橡皮筋把相機綁在手臂上,以紀錄衝浪時的身姿,而這個無心插柳的舉動,恰好成為GoPro誕生的起點。

然而,最耐人尋味之處還在後頭,GoPro在2012年時,雖曾強勢崛起,營收一度衝破五億美元,卻在2016年時,因銷售量趨於飽和,股價一度暴跌51.6%,公司面臨財務危機。

採用DTC模式、分析顧客行為數據,挽救下跌市值

今年11月,情況卻出現峰迴路轉的變化,GoPro一改之前倚賴電商平台通路銷售模式,在累積足夠的品牌力之後,大膽採用DTC(Direct to Consumer)模式,成功挽回不斷下跌的市值。

GoPro利用數據蒐集平台ContentSquare建立蒐集數據,查看客戶的瀏覽活動,包含使用的瀏覽器、觀看頁面的時間以及確切放棄購買商品的時間點等,不斷修正平台功能,直接面對顧客,分析顧客行為數據,建立更加優良的購買體驗,維持客戶關係。

例如,該公司就發現,多次在購買交易中輸入電子郵件,顧客容易因過於繁瑣而終止交易。

此舉猶如GoPro的救命仙丹,在尼克的揮刀改革之下,今年第三季財報顯示,營收比去年同期增長高達113.9%,訂戶數到達501萬人次,增加65%。而股價也在近幾週暴漲至近三年來的最高點,轉虧為盈,大大超出華爾街的預期。

GoPro電子商務負責人Kathy Ando說:「透過亞馬遜平台的買賣,對我們來說只是一筆銷售;但是透過gopro.com的買賣,是一種關係的建立。」除了在官網銷售GoPro產品,官方也推出訂閱制服務,包括無上限影片雲端儲存空間,免費鏡頭更換服務,在齒輪底座及配件上可以享受5折優惠。

不過,未來是否能夠維持這股氣勢,還需要長期觀察。

一趟衝浪療癒之旅,成為GoPro誕生的關鍵

事實上,這並不是尼克第一次陷入奮戰,早在創辦GoPro之前,尼克曾創辦過兩間公司,最終都以失敗收場。對此尼克曾表示:「我認為自己丟失了投資者的資金,而那些投資者是如此相信我會成功……因此我開始質問自己,我的點子真的有那麼好嗎?」

尼克隨後陷入低潮,但他沒料到的是,那趟關鍵的衝浪療傷之旅,竟是他成功的轉捩點。在2002年創辦GoPro後,僅僅耗費十年的時間,GoPro顛覆傳統的產品,就在2013年達到市值22.5億美元的好成績。

2012年,郭台銘以兩億美元的價格,收購GoPro百分之8.88的股權,尼克的身價更是直衝13億美元。郭台銘說:「我第一次見到尼克時,我就知道他是一位非常有傑出的企業家,他有足夠的才能來獲得成功。」

面對競爭對手、社群媒體崛起,GoPro遭遇瓶頸

然而,尼克的挑戰卻還未結束。2016年,GoPro走向低谷,隨著競爭對手對產品的效仿和社群媒體的興起,市場需求漸趨疲軟,新產品HERO5 Black銷售數字慘烈。此外,尼克所開發的無人機,也為他帶來了巨大的災難。

2016年推出的無人機Karma,在上市短短幾週之內,因設計不良,使無人機在飛行途中斷電消息頻傳,該公司不得不發出大規模的召回通知,無人機發展計畫宣告失敗。

雖然GoPro隨後祭出調降新產品和無人機的價格策略,但此舉也讓該公司付出8,000萬美元的代價,GoPro瀕臨破產。尼克不久後隨即宣告重整公司,並解雇260名員工,然而GoPro股價仍崩盤在5美元左右,市值也蒸發至9億美元。

當時尼克在接受CNBC採訪時,曾表示他願意與更大的公司聯手擴大GoPro的規模。不過另一方面,雅虎財經評論家Ethan Wolff-Mann認為,隨著社群媒體的普及,人們對於畫面的挑剔程度下降,讓運動相機產業從一開始便注定要失敗。

如今看來,尼克的成敗與否似乎還未有定論,他耗費10年的時間,使運動相機從35mm膠片相機轉變為高畫質的數位相機,並巧妙利用他高超的銷售才能,竭盡全力扶持公司成長。在GoPro剛成立時,尼克曾以原始購買價格的50倍,出售印尼進口的皮帶,以填補公司的初期資金缺口。

從最初的異軍突起攻勢,到近期的續命長存策略,GoPro多舛的命運都讓尼克逐一挺過,未來能否藉著DTC策略的成功,重新找尋GoPro的市場定位,一舉扭轉近四年來的劣勢,各界皆拭目以待。

責任編輯:文潔琳
資料來源:Market WatchDigidayPC MagazineForbesYahoo FinanceTechcrunch

訂閱電子報 友善列印 字體大小:
獲取產業訊息零時差!立即訂閱電電公會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