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清華大學魏少軍在北京微電子國際研討會暨IC WORLD學術會議上稱,中國積體電路的未來,需要一種在積體電路創新資源上的長期穩定的投入機制。同時,他稱政策制定者必須抱有堅定的信念和決心,具備正確的戰略判斷力、實現路徑的預見力和長期發展的戰略定力,切記政策搖擺,舉棋不定,避免好不容易縮小的差距再被拉大,前功盡棄。
魏少軍稱,目前中國積體電路發展,需要解決的問題在於投入機制,並非投入的問題、也非投入多少的問題。魏少軍說, 中國積體電路在2014-2020年期間取得快速發展, 究其根本原因,是由於重大專項的一直前行,和積體電路大基金的穩定投入, 讓技術和資本兩個軌道同速並行,就像兩個輪子同步向前,讓產業發展“走直線”。所以下一步,中國要堅定地走技術和資本雙輪平衡驅動發展之路,形成積體電路創新資源長期、穩定的投入機制。
對於資金投入,魏少軍稱, 中國半導體投資在長期缺位後形成了長效機制,尤其從大基金成立以後,中國半導體投資體量, 從2015年開始爬坡,至2019年投資額首次超過200億美元,儘管這200億美元投資過程中仍然存在問題,主要是不夠集中,分散度比較大。而隨著二期大基金的啟動,更多社會資本的投資將被撬動。 魏少軍個人預估到2025年,中國可能會投入大約超過一萬億元人民幣的資金。他認為,該體量對自身而言是很多,放在全球投資中仍然是不夠的,中國還需要多加投資積體電路。
在會上, 魏少軍稱,當下中國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和困境。 機遇來自市場,中國晶片的市場空間很大, 需求很充分, 中美對華為等企業的打壓,提升了廠商採購中國國產晶片的意願, 這會讓中國國產晶片得到很大的性能提升。困境在於, 第一,新冠肺炎疫情對產業的影響不可小覷,海外國家的經濟下滑,也會影響到整個市場的需求,從而衝擊中國市場;第二, 未來一段時間中美關係的走向不會明朗。魏少軍個人預計, 明年八月前,中美關係大概率不會發生根本性的改變。
同時,魏少軍稱,儘管目前中國晶片是受到美國打壓,但它並不是一個主旋律,希望不要把美國打壓變成中國發展半導體的根本的主旋律。因為無論外部環境變化與否,中國的半導體是一定要發展上去的。
針對近期的行業事件,魏少軍對業界作出了兩點提醒。一點是,要創新積體電路人才培養機制,補足人才短缺。從當前產業發展態勢來看,積體電路人才在供給總量上仍顯不足,也存在結構性失衡問題,亟待通過積體電路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以及產教融合育人平臺的建設,解決產教脫節、供需失配等問題。
另一點是,近日晶片專案爛尾引起關注,國家層面對此作出回應。魏少軍說,各地投資建廠熱情高漲可以理解,但一批製造專案面臨爛尾停工,違背半導體產業發展規律的盲目衝動值得警惕,要尊重產業發展規律,克服急功近利的冒進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