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電子報∣ 友善列印字體大小 文章分享-Facebook 文章分享-Plurk 文章分享-Twitter
DOME看見無家者的尊嚴,設計最溫暖的居住空間
資策會Find研究員:賴育琳
獲取產業訊息零時差!立即訂閱電電公會電子報。

洛杉磯,有著「天使之城」的美稱,是美國人口第二大的城市,也是世界文化、科學、技術、教育與國際貿易的核心之一,更有世界著名的電影聖地好萊塢。所以洛杉磯可以說是夢幻城市,同時也是智慧城市的發展先驅。
但在光鮮亮麗的背後,隱藏著全美最大比例無家可歸的人口。在洛杉磯每晚有6萬多人因為無家可歸,所以露宿街頭、車子或帳棚裡過夜。產生無家者的原因有很多,但其中最大的原因,則是因為城市過度都市化,造成城鄉差距、都市人口暴增進而導致房租飆漲,影響後續增建的新建案都是高級建築,而不是人民實際所需要價格親民的房子。
 
【案例簡介】
洛杉磯居民和市政官員都強烈意識到住房短缺的問題,需要一個快速、便宜又人性化的解決方法。於是洛杉磯在政策上首先透過市府增課稅收,替未來開發居所的計畫籌備預算;再來市府協同開發商提案,鼓勵擴建附屬居住單位(Accessory Dwelling Units,ADU),讓房東可以獲得額外收入,而房客也能以相對低廉的租金擁有房子。
洛杉磯市市長Eric Garcetti更提出了一項PPP模式-橋樑之家(A Bridge Home)計畫,目標是在最短時間內解決住房短缺的問題,透過建築設計團隊,找出解決普通居民對於無家者刻板印象的鄰避效益,並兼顧無家者尊嚴的居住設計。
 
【服務流程】
因應A Bridge Home計畫,美國建築公司Perkins and Will提出一個新的臨時居所設計「DOME」,運用模組化設計符合人性需求、能大量製造且低成本的中繼房屋。
A Bridge Home跟傳統避難所不同的是,一般的避難所在晚上開放只提供單純的睡覺床位,無家者一到早上就必須離開,使無家者對於自身定位並沒有歸屬感;不允許攜帶個人財產,讓許多無家者因為擔心自身財務而選擇繼續露宿街頭;並因避難所睡覺空間必須男女劃分,導致親人與家庭被迫拆散;且沒有足夠的衛生設施,無法滿足最基本的需求。
臺灣產業多以中小企業為主幹,在講求產業智慧升級的同時,礙於成本考量、資源限制,要投資高成本、人才與技術,推動智慧製造並不容易。而製造業領域廣泛,包含紡織、化工、電子零件、塑膠製品、金屬製品與半導體等,製造程序、產品特性跟規格相差甚遠,伴隨客製化訂單、少量多樣的彈性生產議題,欲發展智慧製造系統,打造智慧產線更是一大挑戰。
但洛杉磯A Bridge Home計畫,則直接讓無家者擁有一個DOME的居住權及享有公共大型戶外庭院,且開放每天24小時的自由權限;允許無家者攜帶個人財產,親人及寵物也會協助一同入住;給予儲藏區域且能夠上鎖,保障隱私及安全的私人空間;衛生方面則擁有公用的廁所及衛浴空間,同時擁有專屬廚房製作每日餐點,無家者可以在自助餐廳內享用營養的三餐,保障生活必需條件,讓無家者能真正體會到家的溫暖。
DOME房間大約兩公尺高,內部空間有足夠的位置可以坐下和站立,還貼心地設計寵物空間。而房間光源則依靠牆壁上的嵌入式燈光,除了可以讓走道保持明亮,還能讓無家者能自由控制作息時間。房間家具包含床位、床頭櫃、儲物櫃以及充電插座,並透過帳篷布簾創造隱私的空間。
DOME房間採櫃型設計,可以並排放置在開放式空間,擁有固定的空間大小並兼顧隱私設計,讓無家者不再因為居住在庇護所感到羞恥,而是對擁有屬於自己的空間感到認同及歸屬感。
DOME每個櫃型房間都可以拆解並迅速組成,可以節省運輸的效率及成本,一輛卡車單次最多可以運送32個DOME,且DOME房間隔板採用固體表層和膠合板,兼具物美價廉和堅固的特性,也讓整體DOME房間的價錢不會太昂貴,可以快速建置及替換,讓庇護所不再是印象中那個既老舊又骯髒,還沒有人情味的空間,而是自己溫馨的小窩。
Perkins and Will公司同時也替無家者建立專屬的居住社區,結合光線設計、衛浴空間、用餐區域、儲藏區域與社會環境等元素,建構一個最多可容納60個DOME房間的居住區域,讓無家者可以享受戶外公共空間,在室內也能擁有自己的私人領域。
【應用效益評析】
在科技進步與都市化效應的帶動下,智慧城市持續蓬勃發展。然而現代化的城市仍然面臨許多挑戰。該如何有效的提高管理效率,同時穩定提供良好的居住環境,成為智慧城市治理的最大挑戰。馬斯洛的需求理論中,「住」的生理需求是人類最基本的要素,而無家者在居無定所的環境下,無法找到好工作、賺不了錢後更租不起房子,持續承受著許多污名化並遭受社會排斥,如此惡性循環的情形,讓無家者的問題顯得更為深刻。所以讓無家者重拾自信心、融入人群、回歸社會、脫離貧窮並解決貧富差距的社會議題,成為現今令人關注的都市問題。
目前A Bridge Home計畫在洛杉磯已有30個據點,讓6,000多位無家者再度擁有溫暖的家。並在2020新冠疫情的危機爆發時,讓更多無家者能進入室內,遠離暴露在室外高風險下。而在營運層面,A Bridge Home委託非營利組織People Assisting the Homeless (PATH)來協助經營管理,並由PATH組織成員來尋找無家者入住A Bridge Home,成為無家者的中繼站。無家者在接受3-6個月的庇護,由社工定期輔導並提供健康診斷、心靈諮詢、成癮戒斷、媒合職業及尋找永久居所等服務,透過政府政策及民間團體深入當地,瞭解無家者的需求並讓他們擁有脫離流浪生活的機會,重新開創第二人生。


參考來源:
1.A Bridge Home- https://www.lamayor.org/ABridgeHome
2.DOME- https://www.domeunit.com/
3.MIKE BONIN Councilmember, 11th District- https://11thdistrict.com/a-bridge-home/venice-faq/
4.Perkins and Will- https://perkinswill.com/news/designing-housing-in-a-state-of-crisis-chapter-one/
5.Side Walk Labs-When affordable housing starts in a factory: https://www.sidewalklabs.com/blog/when-affordable-housing-starts-in-a-factory/
6.社企流-街友之家別蓋我家隔壁?洛杉磯專家用設計讓庇護所融入社區,盼能解決鄰避效應問題:https://www.seinsights.asia/article/3290/3276/5628
7.社企流-美建築公司打造「櫃型房間」,提升無家者庇護所舒適性與隱密性:https://www.seinsights.asia/article/3290/3278/6761
8.財訊-重新想像城市的100萬種可能 智慧建築開啟永續創新的新世代:https://www.wealth.com.tw/home/articles/27652
9.澎湃新聞-全球城市觀察︱後院、車庫裡的陌生人,洛杉磯住房改革: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5411572

訂閱電子報 友善列印 字體大小:
獲取產業訊息零時差!立即訂閱電電公會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