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電子報∣ 友善列印字體大小 文章分享-Facebook 文章分享-Plurk 文章分享-Twitter
從領導者變追隨者!Intel經歷50年興衰,面臨第三次策略轉折能否再次崛起?
數位時代陳建鈞
獲取產業訊息零時差!立即訂閱電電公會電子報。

7月下旬Intel透露7nm製程延宕令外界為之震撼,叱吒半導體產業50餘載的這位處理器巨頭,還有再起的機會嗎?

7月下旬舉辦的財報會議上,Intel宣佈7nm處理推出時程往後遞延六個月,主要原因歸咎於遲遲未見起色的良率,已經比公司預期的進度慢上12個月左右,考慮將尋找代工業者,委外生產7nm晶片。

這則令外界錯愕的消息,昭示著Intel從過往半導體產業的領導者變成追隨者,在製程技術方面大幅落後台積電,當日股價重挫逾16%。

晶片製程延宕、技術團隊大地震,Intel怎麼了?

Intel近年來就已狀況頻傳,由於手機晶片事業虧損連連,技術又難以跟上高通腳步,去年便將業務連同行動網路專利售予蘋果;而產能問題也困擾客戶許久,去年HP、Dell紛紛下修財報預測時,皆指Intel產能不足是罪魁禍首,後者也因此發布公開信致歉。

縱然先前Intel執行長鮑伯.史旺(Bob Swan)才信心滿滿地表示,7nm製程將在2021年登場,並預期2024上半年,就能繳出5nm成果。然而經過半年時間,對外透露的卻是7nm製程良率落後1年,預計延遲6個月推出,這個消息決定了Intel在製程技術上落居台積電下風的事實。

且伴隨在7nm製程陷入瓶頸的消息後,Intel更公佈了人事大地震與部門重組,首席工程師穆西.倫杜欽塔拉(Murthy Renduchintala)離職,技術部門也拆分為5個團隊,分別由不同的高層率領,對外界再投下一枚震撼彈。

鑑於Intel過去在CPU領域的霸主地位,不禁讓外界紛紛想問:Intel怎麼了?

Intel天字第一號員工、前執行長安迪.葛洛夫(Andy Grove)在《只有偏執狂才能生存》一書中,提出「策略轉型點」(Strategic Inflection Point)概念。策略轉型點是業務生命週期中,需要改變其基礎的一段時期。

這個改變可能是企業崛起至新高度的機遇,也可能標誌著終結的開始。曾任Intel高管多年的麥克.布魯克(Michael Bruck)分析,Intel迄今50餘載歲月中,曾經歷三次策略轉型點,它把握其中一次,錯過另一次,面臨著下一次。

嗅到個人電腦趨勢,Intel 50餘載歲月中的第一次轉型

儘管Intel現在以微處理器聞名,成立之初卻是主攻記憶體(DRAM)的半導體企業,其產品1103取代了老舊的磁芯記憶體,深受Honeywell等大廠青睞,憑借在DRAM領域的成功,Intel成立3年即成為上市企業。然而稱霸記憶體領域沒多久,東芝、NEC等多家日本企業紛紛入主DRAM戰局,藍海頓時染紅。

當時若講到「電腦」,浮現人們腦海的是能夠擺滿一個房間的大型設備,絕不是現在能夠在桌上、膝上使用的個人裝置。然而Intel相當早就轉投入為個人電腦設計微處理器,這項決定便是Intel經歷的第一個策略轉型點。1985年推出的x86系列80386處理器,首次實現32位元系統,成為Intel登上微處理器霸主的分水嶺,此時其DRAM市占率已經只剩1%。

後續推出的80486處理器,更與微軟Window 3.X系列作業系統雙劍合璧,急速拓展了個人電腦市場。Intel透過不斷增加積體電路上電晶體的數量加強效能,吸引人們升級電腦設備,例如8088處理器的有2.9萬個電晶體,4年後的80386則達到27.5萬個電晶體。

電晶體數量成長速度以Intel共同創辦人之一的高登.摩爾(Gordon Moore)之名命名摩爾定律,他在1965年預言半導體上電晶體與電阻的數量每年成長一倍,並在1975年修改為每兩年成長一倍。

1995年,Intel已然成為全球最有影響力的半導體企業,掌握超過90%的CPU市場。其微處理器甚至為整個電腦產業帶來策略轉型點,從垂直一條龍生產轉向水平專精特定領域。Intel與微軟對個人電腦的主宰被合稱Wintel聯盟,市面上幾乎沒有電腦不支援其CPU,這是Intel歷史上最輝煌的一刻。

沒拿下iPhone訂單、錯失行動市場,Intel前執行長嘆:我們本能改變世界

縱然在處理器領域打下帝國,Intel卻未能把握下一個策略轉型點──也就是智慧型手機的到來,一步步導致如今節節敗退、欲振乏力的頹勢。

「我們今天將見證新的歷史。」賈伯斯在2007年的Macworld發表會上,向大眾揭露了第一代iPhone,這史上第一款順利商業化的智慧型手機,並非搭載Intel x86處理器,而是選用更省電的ARM架構晶片,並外包給代工廠生產。追求高效能導致的高耗電,導致Intel處理器被屏絕於iPhone之外。

距離iPhone問世前不久,Mac才正式改用Intel處理器,對於小覷行動市場,沒有拿下iPhone訂單,錯估這是門賠本生意,前執行長保羅.歐德寧(Paul Otellini)曾扼腕表示,「如果我們取得這份訂單,世界將大為不同。」iPhone銷量超過他們當初預估的100倍以上。

為了維持獲利率,Intel決定以x86架構開發行動晶片,而不是簡單地為蘋果生產ARM晶片。如果說對Windows的眷戀導致了微軟的失敗,對x86的執著使得Intel未能乘上行動浪潮,個人電腦時代的雙雄,都被過去的成功所束縛。

2006年,Intel出售了旗下ARM公司XScale,理由是銷售量低之餘,也與研發中的低耗能Atom系列晶片路線相衝。然而出售XScale後,Intel直到2012年才端出第一款Atom系列SoC(系統單晶片),此時iPhone都已登場5年之久。

再加上,Intel不願意冒險割捨在電腦處理器領域建立的優勢,分出資源投入行動晶片的研發與產製,所有廠房、設備均針對製造價格高、利潤豐的電腦處理器,甚至擔心這些低價位的產品,可能影響主力業務的銷售。

等到Intel意識到行動商機究竟有多龐大時,ARM與台積電早已瓜分了天下,分持半導體設計與製造兩端。如今ARM架構晶片成為行動市場的絕對多數,高達90%筆電、智慧型手機的晶片都是採用ARM架構,而台積電也是最主要的代工業者,甚至三星也趕上了Intel的腳步。

Intel的下一個策略轉型點:放棄晶圓製造業務

直到最近幾年以前,Intel在製程上持續領先台積電,然而Intel一條龍生產的運作模式,已經越來越難以跟上日益複雜的半導體製程技術。就如同Intel生產出微處理器,讓軟硬體全都包的電腦大廠被迫轉型,台積電專精晶圓代工的商業模式,也令Intel不得不做出改變。

掌握越長的垂直流程,越容易被「瓶頸」所絆住,只要其中一個節點遇上阻礙,整個流程都會因此停滯。這正是Intel當下所面臨的策略轉型點:放棄晶圓製造業務。

布魯克指出,就當下而言,Intel仍然表現良好,電腦處理器依舊賺錢,其主導的伺服器市場也隨雲端不斷蓬勃,但包括Google、亞馬遜、華為在內,越來越多企業將目光投注於ARM架構的伺服器CPU,這些產品都會交由台積電製造,Intel將逐漸失去伺服器領域的優勢。

2020年1月,投行傑富瑞分析師馬克.利帕西斯(Mark Lipacis)分佈一份報告,認為Intel應該拆分其製造業務,不與台積電直接競爭。他分析此舉將令Intel股價提昇19美元。

布魯克認為,所幸Intel現任執行長鮑伯.史旺是2016年才加入Intel的外聘經理人,對過去作法不會有太深的執著,有望帶領Intel邁出新的一步。

實際上,在宣佈7nm製程延宕時,史旺便透露7nm晶片可能委外代工,開創Intel 50多年歷史上的首例。

現在的Intel就如同一輛高速奔馳的列車,即使失去動力仍能隨著慣性行駛好一段時間,但若是無法把握這次的策略轉型點改革,終究會失去在科技領域的優勢地位。

責任編輯:蕭閔云

資料來源:LinkedInStratecheryExtreme Tech

訂閱電子報 友善列印 字體大小:
獲取產業訊息零時差!立即訂閱電電公會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