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電子報∣ 友善列印字體大小 文章分享-Facebook 文章分享-Plurk 文章分享-Twitter
台積電瘋綠電!為何台灣企業拚價、比品質,如今還得看夠不夠「綠」?
數位時代陳映璇
獲取產業訊息零時差!立即訂閱電電公會電子報。

今年起陸續有企業宣布完成綠電交易,「綠能售電業」新興行業浮上檯面,為何企業開始採購綠電?台灣的綠電自由交易,又是如何從零走到一?

過去,台灣電子製造業靠著物美價廉的產品收服國際客戶,如今除了拚價、拚品質,還得拚夠不夠「綠」!今年起,國內吹起一股企業採購綠電風潮,以前你可能聽到Google、蘋果(Apple)在台購買再生能源電力,但現在包括台積電、正崴集團、元太科技等台廠也加大採購綠電力道,2020將是台灣綠電自由交易的起飛年!

5月初台灣剛完成首波由13家業者共同參與的綠電轉供案,年發電量超過1.1億度,這也顯示新興行業──「綠能售電業」正式登板,提供企業客製化的綠電方案及能源服務。

台灣綠能產業起飛,可從兩個現象看起。第一,去年起陸續有民營綠能售電業成立,比如新創「瓦特先生」、正崴集團旗下富威電力,這些團隊特色是平均年齡不到30歲,前景光明的綠能產業吸引年輕人加入。

第二,企業未來在「用電大戶條款」 (註:針對用電大戶,政府要求設置一定裝置容量的再生能源發電設備或儲能設備,或以購買綠電憑證、繳納代金的方式代替) 、企業社會責任(CSR),或是國際供應鏈要求下,向售電業採購綠電的風潮將更旺盛。經濟部標檢局更透露,最快7月中旬還有第二波綠電交易,交易規模將大勝首波1.1億度。

法規制度完備,再生能源從躉購走向自由販售

其實企業對於綠電的需求,並不是今年才浮現,多年前就展開布局。

來自新加坡的再生能源開發商「韋能能源」,開發位於嘉義鹽田的「艾貴義竹發電廠」裝置容量達70.2MW(千瓩),年發電量1億度,是目前綠電轉供中最大的光電案場。韋能能源執行董事胡根地說:「2017年在取得(案場)招商權利時,國內就有企業探詢如何購買綠電,但直到今年才真正把電賣給企業。」

這背後的關鍵在於法規的完備,才促成綠電交易。

台灣過去十年(2010~2020)再生能源電廠所發的電力,包括太陽光電、風力、水力等,統一由台電透過躉購制度 (註:躉(ㄉㄨㄣˇ)購是一種推廣再生能源發電保證收購制度,由政府或台電以特定費率在特定年限收購所產生的電) 穩定收購20年,這機制促使民間大量投資再生能源電廠,近10年來太陽能發電量每年平均成長89.6%。

去年,《再生能源發展條例》修正,開放 綠電直供 (綠能發電廠直接供給用戶)、 轉供代輸 (綠能發電廠經台電輸配電再供給用戶)的經營型態,讓綠能發電廠多了選擇,可以售電給台電或民間企業。

台電也在年初拍板躉購合約的解約規則(俗稱分手費),在不影響整體電價機制前提,讓綠電可以跳脫躉購合約,走向自由市場。

 
民間綠電交易的方式,採取「電+證(再生能源憑證)」合一販售,電廠每發1,000度綠電,可取得經濟部標檢局核發的綠電證明「再生能源憑證」,並透過第三方綠能售電業者或上游發電廠,販售給有綠電需求的用戶。
數位時代/楊婷宇製作

怕掉單、怕被罰,兩個原因讓企業積極買綠電

建立好基礎法規配套後,今年起企業購買綠電需求如雨後春筍般冒出。

其中台積電最積極找綠電,因應南科3奈米廠環評承諾使用20%綠電、及蘋果供應鏈要求,找尋國內各種收購綠電的機會,甚至一度傳出台糖將「砍樹種電」,供應台積電3奈米廠的綠電需求,引發軒然大波。

面對再生能源與環境的競合,綠能售電業者富威電力董事長胡惠森明白表示,開發綠電有基本準則:「我們不碰良田,地上有樹木也不碰,因為樹本身就可以減碳,砍掉來做太陽能是本末倒置。」

然而企業發展綠電,不只是為環境永續,也和國際競爭力大有關係。台灣身為全球最大代工國之一,許多國際品牌如蘋果、Google等都是重要客戶,國際品牌為響應再生能源倡議組織RE100,承諾在2025年前使用百分百再生能源電力,更進一步要求旗下供應鏈提高綠電使用比重,百分百使用綠電是遲早的事。

未來客戶要求生產產品使用50%、100%綠電是早晚的事,當一個企業的綠電使用量愈高時,代表它愈有國際競爭力。

富威電力董事長胡惠森

 

數位時代/楊婷宇製作

蘋果提出的「清潔能源供應商」計畫,截至目前共有44家供應商加入,包括台積電、鴻海、和碩、廣達等台廠。 蘋果目標2020年增加4GW再生能源,意味蘋果製造的產品將有三分之一的電力來自再生能源,供應商若不使用再生能源,很可能有「掉單」的風險。 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MIC)就建議,台灣供應鏈業者可評估布局綠電採購,以維持企業國際競爭力。

另一大綠電需求來自用電大戶。《再生能源發展條例》納入用電大戶條款,企業被賦予提升再生能源使用義務。根據公告草案,經濟部訂定契約容量在5000kw以上的企業,須在5年內建置契約容量10%的再生能源,估計有300家企業受到影響,以石化、鋼鐵、半導體、電子業等為主 ,企業可選擇四種方案:自建再生能源設備、購買綠電憑證、安裝儲能設備、繳交罰金來履行義務;相較其他要買設備,採購綠電憑證被認為是4種方案中較容易執行的。

雖然經濟部設定5年時間的緩衝期、草案也尚未拍板,但多數用電大戶拚提早設置、享義務量折抵的「早鳥優惠」,紛紛找上綠能售電業買電。綠電業者就指出,目前接洽的客戶,有8到9成來自因應「用電大戶條款」而計畫採購綠電。

綠電交易市場起步走,價格、融資都是挑戰

不過民間綠電交易市場要走向活絡,面臨量能、價格、銀行融資的考驗。

初期綠電交易還在起步階段,供應量有限。為滿足市場需求,台電被政府指派擔任「救援投手」,將自建8.4億度綠電投入市場販售,以穩定供需。

韋能能源投資暨財務總監張峻豪認為,初期綠電交易較難推動,因為台灣仍有躉購制度補貼再生能源,目前太陽光電躉購費率高達4元/度,對太陽光電業者而言,沒有太大誘因轉賣民間企業。

相較太陽光電,綠能售電業者富威電力認為陸域風電、水力發電是初期具有價格競爭力的綠電,因為目前水力發電躉購費率2.8元/度,陸域風電躉購費率2.2元/度, 與平均電價2.6元相差不遠 ,透過「電+憑證」合一銷售方式,每度綠電的價值還能往上增加。

 

數位時代/楊婷宇製作

此外,過去再生能源電力多販售給國營企業台電20年,銀行可以安心放款,如今改賣給民間企業,銀行需重新評估買電者的信用評等與風險,一旦銀行對於契約的信心度不高,融資也不易取得。

不過這些問題,都能隨著時間與經驗解決。綠電轉供業者睿禾控股董事長陳坤宏樂觀認為,躉購制度終究會退場,因為綠能開發成本會逐年下滑,2025年後再生能源將比台電的平均電價更有「競爭力」,政府有機會不需補貼再生能源,促使大量企業採購綠電,因此不管是綠能售電業還是銀行團都必須提早卡位布局。

總統蔡英文也強調,未來四年將加速發展綠電及再生能源產業,有信心達成2025年再生能源發電占比20%目標。過去4年台灣積極推動綠能,從2016年再生能源發電占比5.1%,2019年達到6%,距離20%仍有一大段距離。

 

數位時代/楊婷宇製作

而綠電交易是否能成為再生能源的成長引擎,除了仰賴能源政策的穩定外,更重要的是透過電業自由開放,引導能源價格回歸市場供需,再加上能源技術的進步,「再生能源是貴電」的印象將成為過去式。

企業開始願意投注更多資源使用綠電,而綠能售電業也不只是售電,透過累積用電數據,提供更多樣化能源管理服務,屆時2025年不僅是企業大量採購綠電,甚至引導一般民眾開始使用綠電。

責任編輯:林美欣

訂閱電子報 友善列印 字體大小:
獲取產業訊息零時差!立即訂閱電電公會電子報。